《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是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对于阿德勒心理学的趣味解读,本书采用了故事性的手法,通过一个集体的浓缩——一个自卑而无能、不幸福的青年与哲人的对话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去解答我们人生中的种种困惑。
通过哲人与青年的对话,逐渐解答青年的困惑,最终我们明白:人所有的痛苦都是源于内在,只有去正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脱。
《被讨厌的勇气》在研究阿德勒思想的相关书籍中并不少见,我认为本书比较出彩的地方在于作者通过对话体的形式来解读阿德勒并就此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由于作者是日本人,对于东亚文化圈的我们中国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咨询师进行学习,更适合每一个普通的读者。
第一夜青年与哲人谈到自己的不幸,哲人对他说:“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当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青年听闻勃然大怒,认为哲人胡说八道,起初,我也很不理解,但仔细一想,哲人说的是对的。
一方面,确实是哲人所说我们下定决心‘不改变’,因为改变是未知的,人们通常会对未知感到恐惧,从而下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本能习惯来行事,也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因为改变的结果或许没有我们相信的那样好,人天生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们通常都喜欢做最坏的打算,但并不意味着人可以坦然面对。
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不如愿时,人往往自怨自艾,感叹不如不改变的好,习惯是可怕的,它会让一个人活在过去,幻想着虚无缥缈的未来,却看不到当下的人生。
在《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提到只有当下才是唯一的真实,但往往我们对于当下的价值视而不见,不是活在过去的苦难与辉煌,就是畅想着未来的计划,表面上看是一种“高瞻远瞩”,实际上是一种懦弱的逃避行为。
因为人可以改变是一个客观现实,所以如何进行改变就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而这些问题,将在青年拜哲人的第二夜中初步得到解答。
阿德勒的目的论说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就是自己,而青年并不这样认为,实际上这也是青年代表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此时此刻的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过去的影响,人不是一台电脑,可以将不需要的数据删除,所以此时此刻是过去的延续吗?
我们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自卑,而人的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人际关系,比如小时候被家长用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成绩来比较,工作后用别人的薪水、职位、恋人来比较,而在这长久的比较之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外在的评价。
极端的情况下便会诞生讨好型人格,像我们熟知的蒋方舟就是讨好型人格,虽然现在她有了很大改变,但我相信过去她无时无刻不在受这种折磨。
最近她出版了一本小说叫做《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这是一本幻想小说集,出乎我的意料,阅读之后感觉还不错,我看到蒋方舟在接受采访时她比过去更加从容。
人是不能改变的吗?未必,很多时候是我们看轻了自己,重视别人却不会爱自己。
人的一生都是孤独的,陪伴自己的父母、伴侣逐渐会远离我们,他们的生命会腐朽,见识、经验会落后,恋爱的热情会消失,最终我们只有自己可以对话。
我们从未真正的重视自己,人如同天上的繁星,有的耀眼,有的黯淡,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但距离却很遥远。
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烦恼都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不能脱离社会去活动,所以维护人际关系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我们付出真心与精力,大多数的人际关系都是利益关系,为了利益而维持是生活的常态。
在对方具备了远高于自己的资本时,我们内心便会充满自卑,但自卑既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反而会让对方看轻自己,从而降低对我们的评价,并且疏远我们。
如果我们本来就技不如人,还死不承认,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将内心的自卑转化为愤怒,无能狂怒是一种可怜的状态。
自卑感源于主观的臆造,而承认自己的自卑是一种勇气,但还有一种情况是用自卑来作为借口:因为我自卑,所以我不能取得成就,这是一种自我放弃的消极心理暗示。
追求优越感是人的普遍需求,如果自己的自卑感无法排遣时,人们通常会否定他人改变的可能性,并通过否定他人的这种扭曲心理来获得优越感。
早些时候,网络上的戾气还没有现在这样重,比如早年知乎上的环境很和谐,提出问题也能获得高价值的评价,而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在知乎上写作了。
朋友私下调侃说:“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而“杠精、喷子”们不愿意牺牲自己享受的时间来去改变,于是也不希望他人比自己好,所以决定将其他人拖下水转而在相同的集体中获得认同感。
极端的自卑会导致自负,这种极端的自负不仅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他人,而且这种极端的自负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我发现越无知的人越有这种莫名的优越感。
这种无知并不仅仅指的是学历的高低,还包括了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能力,那些被信息茧房所束缚的人很难摆脱困境,于是活在这种虚假的幻觉中无法自拔。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弱者认为谁弱谁有理,而大多数强者乐意看到弱者的无知与自负,于是他们可以肆意操纵他们的意志,大多数人如同傀儡一般行事,很多时候后知后觉都成为一种奢望。
人生是不平等的,所以自己与他人比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有些人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他们所具有的智慧、资本、人脉不是他一个人的努力得来的。
好比秦始皇灭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如果没有历代秦国明君的积累,那么秦始皇也没有那么快平定天下,而其他六国的国君即使努力也不能达到秦始皇的成就,最多是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没想要改变呢?所以人最终还是与自己进行竞争的。
人只有与自己竞争才是正确的选择,当我们努力之后,发现今天比过去的自己更加优秀,我们就更容易产生满足感,在这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取得成就,自卑感也就会逐渐淡化了,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超越自卑的前提是我们要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前提是我们不再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不再让被认可扼杀了自由,因为在意自己成长的只有自己,他们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飞的累不累。
这种自由会让无法解脱的人讨厌,这也是本书名字的来源,我们需要具备被讨厌的勇气。
当我们作出了自由的选择时,往往容易被贴上一个“特立独行”的标签,在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这种恶意的标签的确很容易蒙蔽大众,所以我们有时候需要学会“妥协”。
这就需要把自我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自我的执着就是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可来自我满足,实际上是为了自己,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执着的人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自负的人。
我们只是世界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面对爱、社会、人生等课题,就需要具备参与世界共同体的意识,这种参与共同体的意识是一种道德上的深谋远虑,这种参与不是干涉他人,而是一种出于真心的援助行为,因为一个缺乏爱他人能力的人也不会爱自己。
但无论是爱他人还是爱自己都不要进行评价,阿德勒说:“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对他人和自己做出评价都是在进行否定,因为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
人的痛苦很大一方面来源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所以幸福的前提是降低预期,将理想变得符合现实,从而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第五夜讲的是活着当下,首先,活在当下的前提是我们接纳自我,怎么理解呢?第一夜哲人提到阿德勒所说的“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简单来说,接纳自我就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其次,就是他者信赖,他者信赖是无条件的,但是这种无条件的他者信赖不是要求我们去做老好人,不顾一切的付出,而是通过对他人付诸善意来进行。
如果我们始终怀疑与恐惧他人的背叛会让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周遭全部都是“背叛”。
最后,就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的核心就是工作,直白一点说,通过工作我们获得了报酬,帮助了他人实现自身的利益,也获得了补偿。
自我接纳是他者信赖的前提,而他者信赖又是他者贡献的前提,只有做到他者贡献才能进行自我接纳,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个结构本身来说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实践当中是很困难的。
也正是如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要想真正做出改变,不仅仅是阅读完本书之后放在一边就可以了,任何的道理经过实践才有价值。
人需要接受平凡的勇气,但接受平凡不等于接受平庸,我们也无需刻意努力而执着于未来,因为人生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当下的瞬间组成的,在这一瞬间,我们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就已经足够,人生的意义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人是自己内在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