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暑假中,我感知我的收获是巨大的,像一块海绵,一边被各种新知识冲击,一边又在项目里实践。这个过程虽然挺折磨人的,但心里又觉得特别过瘾。我能明显感觉到,不光是做事的方法,连看问题的角度都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感觉,比单纯学会了什么技术、看完了哪本书要深刻得多。
一、读书:
一切的改变,都源于我开始读书。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去追寻那些我看得见的东西,却很少停下来审视自己。
认知的重塑:读完《认知觉醒》,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用着最笨拙的方式在“假努力”。那些看似勤奋的背后,是对大脑工作原理的全然无知。而当我开始理解了“专注力”的本质,我才发现,过去无数被我浪费掉的时间,都源于不好的习惯已经对困难事情的退缩。真正的专注,是活在当下,克服困难,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却是提升效率的法宝。
人际的镜子:《人性的弱点》和《态度》像两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人际交往中的盲区。我一直以为自己脾气很好,从不与人争执。但镜子告诉我,那不是脾气好,那只是在回避。我发现自己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吝于赞美,因为从小就不被夸奖,所以我也不懂得如何去欣赏他人;二是惯于内心批判,遇到问题,嘴上不说,但紧锁的眉头和那张“臭脸”早已出卖了我的不耐烦。这种觉察是痛苦的,但也是幸运的。我开始有意识地练习,学着在问题发生时先稳住情绪。
二、项目:
读书为我的大脑更换了操作系统,那么项目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战场。
在第一个项目中,我第一次体验了当“船长”的滋味,哪怕团队只有三个人,也足以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次经历逼着我把书本里的理论用在真人真事上,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软实力”。我懂得了,负责人的首要任务不是埋头写代码,而是要像船长一样时刻盯着航线,确保信息畅通,主动推动项目前进。当遇到问题时,我学会了控制情绪,做到“对事不对人”,因为发脾气只会破坏团队的信任。此外,我也开始理解分工是一门艺术,要看清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分配任务,才能达到“前紧后松”的理想状态,而不是总在最后关头“救火”。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前后端不是孤岛,提前沟通好接口、催着更新文档这些“小事”,才是保证项目顺利协同的关键。最后,项目完成后,我学着把自己当成第一个用户,从头到尾跑一遍,用全局的视角去发现那些单一模块里看不到的逻辑问题。
与此同时,第二个与第三个项目则极大地拓宽了我“硬实力”的边界。第二个项目让我第一次真正跳出开发者的身份,开始思考UI和用户体验,学着从用户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工作。而第三个则更是一次硬核挑战,它让我直面了复杂的业务逻辑,不再是简单的增删改查,而是充满了各种没见过的功能。通过这些项目的磨砺,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项目经验还很单薄,未来必须多去学习和模仿那些复杂的优秀项目,才能在技术上实现真正的成长。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成长是一个“输入-实践-反-思-再输入”的闭环。读书让我看清了自己,项目则让我看清了世界。虽然我在技术学习上还存在“学了记不住”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上还有很多需要修炼的地方,但我不再焦虑,相信我们都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