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初中开启了《孔子世家》课程,这是我到这里以后初中开启的第一个大课程,之前,红云老师一直说准备好上课堂,我一直不明白要准备的多好,因为准备好是个好模糊的概念。总觉得自己准备的已经很好了,可是,只要一碰上学生,就感觉自己有点驾驭不住学生,有点把控不住课堂,站到讲台上,还会觉得心虚。
对话的课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达成预设的目标。听起来好简单,真正做起来才会觉得好难,因为,要想对好话,其实是很不容易。第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课堂上,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问题只要一抛出来,学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做答,如果你的准备不够充分,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接不住。接不住有两个后果:要么对话质量低,就在表面来回拐,甚至还会出现老师被学生带偏,带跑的情况,这样很难完成预设目标。要么,老师开始直接灌输,因为再说下去。可能会一无所获,无论那种情形,都是我们对话式课堂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就对老师的要求相当高。需要课前备好了,备教材,主要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包括对本篇文章的解读,也包括和同类文章的对比,甚至更包括一些教材本身内容逻辑上的理解。备学生,主要是学会看挑战单。两者,缺了哪个维度,课都上不成功。我前几周上的 《中国石拱桥》。课前,我觉得我已经备课备的很充分了,从各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和深挖掘。可是,在课堂上,当讲到这一段讲的是为什么会石拱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古代人民的智慧。下来作者就对劳动人民进行了赞扬。学生突然说,这就是篇红文,劳动人民有什么好赞扬的,就这么个石桥,有啥美的?接下来,学生就被带走了。我从未想过还会有学生这么想。于是,当场…………
课后教研的时候,王老师说,你应该问他,谁是劳动人民?是你我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人赞扬我们,你是不是也认为是红文?而且,人家赞扬的是那些修了石拱桥的劳动人民,之前没有,现在,从人家开始,有了,这是大创造,难道不应该赞扬吗?突然觉得,哦,这就到了哲学了。
这周,听王校的课,他就在课堂上一直追问,为什么?还会临时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而那些知识,我之前,可以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让他们对话,进而达到很高的地步。突然明白,不是自己不会追问,而是自己不敢追问。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你担心的不是追问后学生怎么答,怎么引导,而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答案和方向。很多时候,还要担心,被学生追问的不知如何答。所以,课堂一旦由灌输变成了对话,首先面临考验的是老师。
对于学生来说,就像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一旦课堂成了对话的,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与课文有关系的,表面上看起来与文章没有关系的,一旦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高超,就很有可能被学生拽着走,课堂就成了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小舟。但是,课堂一旦成了对话的,学生就会受益很大。首先,课堂上无所事事,睡觉的基本没有,因为要想发言,要想参与课堂,需要思考,需要倾听。而这两种品质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会思考,意味着将来会有创造,学会倾听甚至比学会思考更重要,因为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因为,表达,说,谁都会,可是,听,并不是谁都会。尤其是善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会有很多人给你很多意见和建议,你要想进步,你要想成功,首先是倾听的能力。以上是对话的课堂,这个改革表面看是: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思维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未来将不可限量。
申辩式思维,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谓的申辩式思维,简单说就是能用辩证法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理解辩证法的深度就是你带给学生思维的深度,而要想深入的了解辩证法,需要深厚的哲学功底。以前也学过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老师说,哲学就是三句话: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论,物质是运动的,这是辩证法,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是认识论。这就是之前的那么点哲学功底。可是到这里四个月,知道了,哲学不是那么回事,辩证法更不是那么简单。知道了,原来哲学是关乎道德生命的学问。这下子,好了,中哲、西哲、道德主体性、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再加上心理学里的一些名词,发生认识论,行为主义。这一系列东西,真的好迷人。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哲学,心理学是这么好玩,这么有意思,这么迷人的一门学问。王校那种贯通中西哲的讲法:最初听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有啥用,这和语文有关吗?莱布尼茨是个神人,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甸园,古代的宗教产生的原因。这一切的一切,跟我的语文课有什么关系?如果说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学生,更好的设计挑战单,这还有读的动机。那么,哲学有什么用?有相当大的一段时间我一点都不明,王校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带着我们读哲学。第一次读《德语诗学文选》,我看着那些字,听着老师的朗读,我觉得如坐针毡。那些个字,一个个,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听着后一句,前面一句就不知道在讲啥了。一章还那么长,然后,王校就开始解读,我觉得他的解读和那个文章一点关系没有,他一解读,就是西哲,哲学怎么怎么的。我连文章都看不懂,他的解读我就更晕了,我甚至都不想在这里,觉得这简直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我读读语文专业方面的书,你这些,对我备课有什么好处。直到读到诗与散文,春燕老师的解读,让我突然一下子知道,他在说啥了,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诗,什么叫真正的散文,甚至于什么叫真正的文学艺术。尤其是,当我听了,王校对和晶老师说,你如何理解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就是你能带给孩子的。王校在指导阳阳老师的舞蹈课程说,舞蹈就是身体的语言。突然,我一下子,醒悟了,我明白了,之前老讲得那句话的意思。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要读《思维与语言》。因为你思维的深度就是你生命存在之深度。语文作为哲学下的一个具体学科,他的使命就是,锤炼语言,用尽可能准确的母语来表达你思维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