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9
1.何谓“书呆子”?
陶:书呆子就是读书没有目的的人。书是一种工具,只能用不可读。古诗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假使书是应当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了。决不能单使一部分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一部分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给人吃的,不能一部分人有饭吃一部分人没饭吃。只知读书不会做别的事,便是书呆子,书呆子和只会吃饭的饭桶一个样子。
(同意前半部分的观点,后面举的例子总感觉逻辑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当年的逻辑课白上了。)
2 .何谓真知识,何谓伪知识?
陶: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真知灼见。伪知识分两种:一是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不符事实。二是强不知以为知,实在不知。人家告诉他,可他自己一点经验没有,对于别人所说的话不了解,这也是虚伪的知识。
(别人说的知识,你不了解没有经验,只能说你无法将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并不是评价知识真实与虚伪的标准。)
2017.11.18《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生活即教育。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的生活是坏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和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中,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合一即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和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对于书本之根本态度。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中国的教科书是以文字做中心,但是又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好的教科书看它能不能引导人的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思考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教育之通病是在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
2017.11.2
学教育的应该无人不知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大学期间推行王阳明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陶行知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与胡适同乡又同学。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曾评价说:“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 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 则超越了杜威”。
杜威教育思想的四个核心命题: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以及教育无目的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三个核心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曾经我以为只不过是语序的问题,其实大有文章。
今日阅读《教育的真谛》四篇文章,主要是阐释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问题。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陶行知在论述教学做是一件事时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我们对教育的普遍误解是: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知识的来源有三种:亲知,闻知和说知。亲知是亲身体验得来的,闻知是从书本和旁人那里得来,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学校所重视和教授的几乎都是闻知,因为闻知是一切知识来源中最省事的。如此能否实现教学做合一呢?能否唤醒灵魂或是影响别人呢?读懂陶行知的知行做合一的观点,反观学生的学习效果,或会明白一二原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