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夜色撩人,心有所爱,愿你未曾念及山海
落日余晖,可抵人间值得
——许姑娘
爱意泛滥时成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反革命”,阶级斗争层出不穷,21岁的外公不顾亲人的反对,从河南许昌一路逃亡至山西运城一个小县城,在此安家,生儿育女,度过半生。
遇到外公时,外婆20岁,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举步维艰,在砖窑厂给人搬砖,维持生计。同在砖窑厂打工的外公,看外婆辛苦可怜,便忍不住想帮助她们。他用攒下来的钱,给孩子买衣服鞋子,贴补外婆家用,照顾外婆生活,在那个连温饱都尚不能满足的年代,外公为照顾外婆一家倾尽所有。工友见状纷纷撮合,外婆自诩难配而含羞,但外公不以为然,依旧穷追不舍。许是外公的善良和体贴打动了外婆,又或是外公1米80的身躯足够高大。总之后来,他们在亲友见证中相爱,在爱意泛滥时成婚。
相爱可抵千难万险
婚后,外公卸煤挖井,建屋修舍,勤奋苦干,待两个孩子视如己出。为方便照顾外婆家人,外公将外婆的爸爸妈妈、妹妹接到山西生活,赡养他们直到终老。1977年到1988年间,他们的四个儿女相继出生,因为当时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外婆在舅舅没有出生之前一直遭受排挤,为避免非议,外公离开砖窑厂,和太爷爷(外婆的爸爸)学着打席子,维持生活。
外婆的爸爸是个手艺人,所以外婆从小就学会了打席子,借助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外公每天早上砍竹子,下午和太爷爷学编席子,晚上再用人力车拉到几十里的镇上去卖,如果运气好,可以全部卖完,但如果运气不好,席子可能一张也卖不出去,外公就必须一张一张再拉回来,到第二天凌晨再拉上这些席子出去卖,然后把卖回来的钱,换成米面或者布匹,交给外婆缝制成衣服,让几个孩子们换着穿,或者运气好了,还可以买几个油糕,一家人分着吃。
在那个清苦的年代,外公外婆靠双手劳作富足,从凌晨到清晨,从傍晚到夜深。寒来暑往里,他们彼此依靠,理解信任。带着几个儿女,读完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我从小在外公外婆的怀抱里依偎着长大,看他们如何亲待邻里,善待乞丐,他们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人。
我听他们的故事,羡慕他们携手走过银婚,跨过金婚,直至今天,依然情深。
希望相伴到老,更愿你安好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希望你们帮忙照顾她,几个孩子在外面工作,常年不在家,家里有个啥事,你们多帮衬。”
这是几年前外婆去杭州时,外公悄悄讲给邻居们的话,邻居们纷纷打趣他,“你们俩身体都硬朗的很,要活到百岁呢”,外公笑得很开心。“我这不是提前给你们说嘛”
后来听邻居奶奶们告诉我时,我泪眼朦胧。
如今外公80岁了,外婆也已经76岁了,虽然外公身躯已不再高大,脊背因为年轻时繁重的体力劳动,已变得佝偻,步履蹒跚,走路需要借助拐杖,但身体硬朗,家人劝阻让他们多休息,想接他们来城里生活,但被他们拒绝了。他们更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过年回家时,外公带我看他和外婆养的家禽,看他做的手工,看他缝补的衣物,给我讲述他们在家时如何过生活;他们真的在很认真的生活。
我没有看到过他们牵手散步,也没有看到过他们并肩踱步,夕阳下未曾留过他们相视一笑的剪影,朝阳升起时他们各自忙碌奔走各处。他们会喋喋不休指责对方的错误,他们会冷战拌嘴从清晨到日暮。他们走过七年之痒,十年之守,他们在爱意泛滥时相爱,携手度过半个世纪,爱情亲情依旧历久弥新。
希望他们可以一直相伴,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