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优良品格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而修身无外乎两个方面,是否有才和有德。俗话说得好,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德?“德”是人的品性品格,特指优良品格。有德之人就是具有优良品格的人。
什么是优良品格?优良品格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每一个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历数古圣先贤,为了国家民族,有埋头苦干的、有拼命硬干的、有为民请命的、有舍身求法的等等,这是大德,是一种浩然正气,这些人是中国人的脊梁。而更多的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有忠厚老实的、诚实守信的、知恩图报的、孝老爱亲的、廉洁奉公的、爱岗敬业的等等,这是公德私德,是一种好人情怀,这些人是中国人的根基。
伟人也罢,平凡人也罢,做人就要做个好人,而具备上述品格的人,就是好人。
伟人自有历史为他歌功颂德,平凡的好人也会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受人尊重。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我们既要培养自己具有普通好人的优良品格,也要具有浩然正气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我们的胸怀才能越来越宽广,我们的家庭才能越来越幸福,我们的事业才能越来越顺利,我们的人生才能越活越精彩。
影响优良品格形成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的(说内因可能有因果轮回封建迷信的嫌疑,但它的确真实存在,而且起决定性作用),比如一些人天性乐善好施、品行端正、见义勇为;也有外因的,比如类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受到家庭、社会教育的影响。
如何塑造优良品格,真的是一个大命题,不能尽书。但只要我们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做到三省吾身,时时关照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不断修正自己,就能上好“修身”这一人生基础课。
《道德经》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说的是最高的德就是顺应天道不乱作为,顺应天道做事也不是为了自己。所以《道德经》“德部”开篇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德的最高境界是做了有德行的事情却不说自己有德,德的低层次境界是做了有德行的事情就总是自我夸耀自己有德。
多做好事而不自夸,也是一种优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