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相思无好句………………………陈珮(6)

除了相思无好句………………………陈珮

∽∽∽∽∽∽∽∽∽∽∽∽∽∽∽∽∽∽∽∽∽∽∽∽∽∽∽∽∽∽∽∽∽∽∽∽∽∽∽∽∽∽∽∽∽∽

【女词人档案】

 姓名:陈珮

字:怀玉

 号:无

 父:陈于豫(字伊水)

 母:万氏

 籍贯:安徽天长龙岗镇(今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

 属相:猪

 才艺:诗词、古琴

 出生: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卒年:雍正六年二月初一 (1728年)

 终年:22岁(虚岁)

 死因:病逝

 婚姻状况:已婚

 丈夫:江昱(字宾谷)

 诗词集:《闺房集诗》、《雪香词》

 今存词:10首

 词作特点:沉郁幽艳

代表评价:灵毓天真,致高遗世。姿秀出尘,谢才堪媲。——唐建中(清)

∽∽∽∽∽∽∽∽∽∽∽∽∽∽∽∽∽∽∽∽∽∽∽∽∽∽∽∽∽∽∽∽∽∽∽∽∽∽∽∽∽∽∽∽∽∽


 显赫家世


        安徽天长县的龙岗,虽是一方数千人的小镇,然此地三面环水,每逢夏时,池塘就会呈现出一片碧荷万倾的景象,故古时又称之为“芙蓉冈”。

        陈珮,就出生在这个荷香四溢的美丽小镇。

        陈珮的祖籍原本姑苏(今苏州)阊门,《红楼梦》书中的甄士隐,就是住在阊门城外的一个古庙里的。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发展自己家乡的经济,颁发了迁户政令,使得江浙一带大量家境富裕的人家皆迁居至安徽的凤阳府。陈珮的祖上,当时就是七十多口人被迫从苏州迁移到了天长县。

       我们先来简单来了解一下陈珮家族中,颇有成就的几位成员。

       祖父——陈斯泰,贡生,一位老学究,曾于京师国子监读书。

       伯伯——陈于荆,字湘水,康熙三十年辛末进士,授广西永福县令。

       叔叔——陈于冀,广东海康知县。

        堂兄——陈以刚,字近荃,著名诗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进士,阿迷州知州。

       父亲——陈于豫(字伊水,号卧山),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

       陈珮的父亲陈于豫,算是一个很牛的人物了。当年,他中了进士后再经朝考,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由于他学问渊博,办事又精明能干,受到了当时朝廷重臣明珠(纳兰容若的父亲)的器重。经明珠极力举荐,被康熙帝任命为兖州府知府(管辖二十七个县)。后来,他还调到山西任过汾州府的知府。

       在陈于豫任职两地知府期间,他都是深得民心,其政绩斐然。因工作上出现了点差错,就被贬了职去治理黄河。在治理黄河期间,陈于豫编写了一本《黄河辑要》的书。康熙阅过此书后,甚是赏识,一时龙颜大悦,就写下“两川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入一家”的一联御赐给了他。

       什么是官宦人家?这才叫作官宦人家。所以说,陈珮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且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她成为才女也绝非偶然。

       不过,一个人成才的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聪颖与勤奋好学的。


 闺中逸事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冬日里的一天。

       陈府的万夫人梦见了一位神仙赠予她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醒来后,万夫人就产下了一女。此时,老爷陈于豫还在书房里读书,见丫鬟前来报喜,赶紧扔下手中的书就直奔卧室而去。

       听夫人说是梦中神仙赠玉后而产下的女儿,陈于豫喜滋滋地将小女取名为“陈珮”。这也就是在陈珮及笄之时,父亲为何要将她取字为“怀玉”的缘故了。

      其实陈珮出生时,陈于豫已经有一儿一女了。可不知为何,面对这个女儿的到来,陈氏夫妇都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格外喜爱。

        陈珮周岁时,府中设宴庆贺,并为她举行了“抓周”之戏。只见祖母江氏在桌上摆下了勺子、剪刀、绣线、糖果,还有《毛诗》一本。万氏就抱着小小的陈珮让她随便抓物,谁想,小小的陈珮抓住了那本《毛诗》后,就不肯放手了。陈珮的母亲和祖母都感到很诧异,只有她父亲陈于豫一个人拍手笑道:“好好,此儿以后定为我陈门女博士也!”

       陈珮自幼聪颖与乖巧,五岁时母亲就教她读《内则》。祖母也没闲着,除了给小孙女缝制棉袄和新鞋,还亲自手校班昭的《女戒》一书,对幼小的她灌输一些传统的妇道思想。

       而陈于豫每忙完公事回家,不是给她讲故事,就是教她背诗词。因此在陈珮七岁时,就已熟背《唐诗》和《宋词》了,而且还懂得了声韵。

      十岁时,陈珮写有一诗,其中两句诗曰:“惜花有梦疑春雨,爱月多情怕晚云”。当陈于豫读到这两句诗时,高兴得一连饮了好几盏的酒。

       如诗中所写,她连做梦时都担心梦见下雨,因为一旦下雨就会淋坏了花嘛。她喜欢赏月,可是又怕天边那厚重的云层将美丽的月亮给遮住了。

       我们看,她才十岁啊,不仅诗已写得这么好了,而且还那样的懂得惜花爱月,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花痴和月痴。我不禁要问,这该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啊?

       陈珮十三岁那年,陈于豫生了一场大病。万氏既要服侍丈夫,又要照顾几岁的小儿,每天非常的苦累。而此时,陈珮的兄长远在外地做官,她姐姐也已经嫁了人。陈珮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主动跑去给父亲倒水、喂药,朝夕不怠的服侍着生病的父亲。

       当陈于豫的朋友和家里的一些亲戚来府中看望时,陈于豫指着陈珮自豪的对亲友们说:“为女若是,后为妇知不愧。”意思是说,你们看,陈珮在娘家就这样的孝顺,以后啊她要是嫁了人家做了媳妇,我这当爹的心中一定会无愧的。

       待稍微长大,陈珮将自己的闺房取名为“琴好”,并亲自书写。这时的她,更是展示出了聪明过人的一面。比如,她写的诗词文章除了家人,外人一般很难见到。偶有见者,称赞之余还送了她一个“栉士”的名号。陈珮喜欢弹古琴,曾以焦尾之桐制一琴,弹出的音色极佳,如一曲天音,闻着称其为“琴仙”。

       别以为陈珮只是诗写得好琴弹得佳,就算是闺中女儿们寻常的刺绣之活,她也有着非常精湛的技艺,在她族亲中的其她女子,没有一个有她心灵手巧的。所以啊,她又还多了一个“针神”的名号。


 陈江联姻


       当时天长县的县令潘世遴,本是陈于豫的学生,因陈于豫的举荐,他才得以任职天长县令的。所以,无论从公务还是私情来说,这个潘县令都会经常来陈府拜望陈于豫的。

       有次,陈于豫拿出女儿陈珮的一首诗作给他看,这是一首咏梅的七绝诗,诗曰:

       冰香雪韵绝纤尘,万卉萧寥独见新。

       岂是高情厌桃李,孤标原自不宜春。 

       历来咏梅诗作不乏名篇,后人想再去推陈出新,其实是很难了。不过,陈珮这首咏梅之诗,清丽脱俗,意蕴幽隐。不但没有落入俗套,反倒翻出了新意,不失为一篇咏梅的佳作。所谓咏物言志,她表面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骨,实际还是借梅喻己。尤其是末句的“孤标原自不宜春”,正是自己品行高洁的写照,蕴含着一种高士隐逸的情怀。怪不得潘世遴看后,伸出大拇指连声呼道:“此乃谢女之才!”

       陈于豫却叹道:“虽为谢女,惜无玉郎之配。”潘世遴一听陈珮尚未许字人家,于是,就赶紧毛遂自荐地说:“老师,学生愿做一回月老,定能觅一佳婿。”

       “哦?不知所荐何氏?”陈于豫半信半疑地望着他。

       潘世遴答曰:“广陵岱瞻公江家是也。”

       潘世遴所说的岱瞻公,真名叫做江世栋(字右李,号岱瞻),寄籍于广陵(今扬州),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徽商。江世栋祖籍本为安徽,江家的旧居就在天长县的燕落山庄。

       没多久,潘世遴就动身去了扬州,并登门拜访了江世栋。潘世遴说明了来意,并对陈家作了一番介绍。江世栋本来就认识陈于豫,只是没与这位知府大人打过交道。江世栋一听是要与这位知府家联姻,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当即就表示愿与陈家结秦晋之好。

       事不宜迟,第二天,潘世遴就和江世栋一起去天长县会见陈于豫。

       由潘世遴做东,在天长县的一座酒楼里,安排陈于豫和江世栋见了面。两位未来的亲家相见甚欢,酒桌推杯换盏之间,就开始为儿女商量大事了。江世栋愿以自己第七个儿子江昱为陈家婿,陈于豫欣然应允。

       这江世栋的第七子,名叫江昱(字宾谷),只比陈珮大一岁。他从小机灵聪明,读书过目不忘。蒋士铨说他在童年时,就被人称作“圣童”,也就是神童的意思。后来,因痴迷钻研经史,袁枚还笑话他是一个“经痴”。  江昱一生工诗词文章,精于金石,诗词集有《松泉诗集》、《梅边词》,其它著作如《尚书私学》、《潇湘听雨录》等,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一句话,江昱是个大才子。陈江两家联姻,那是正儿八经的门当户对。


七夕密誓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陈珮嫁给了居住在扬州的江昱。这一年,江昱十九岁,陈珮十八岁。

       婚后,陈珮和丈夫江昱相敬如宾,举岸齐眉。后有人形容他俩是“枝偕连理,处处比肩;鸟号相思,时时宛颈。”想想,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对新人啊!

       陈珮还把自己与丈夫的新房,取名为“绝好”,这就正好和自己在娘家时所居的闺房——“琴好”互应了。由此可见,陈珮是非常满意自己这桩婚姻的。

       很快,婚后的第一个七夕节来到了。这天晚上,丫鬟小红早早在几案上摆好了瓜果酒肴。陈珮和江昱坐在凉簟上,一边有说有笑的并肩赏月,一边陶醉在水池中飘来的一阵阵清幽的荷香之中。

      两人在谈论完了牛郎与织女的神话传说,又接着来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那段爱情故事。最后,夫妻二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配合十分默契地背诵完了白居易的《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里的这两句诗,和天下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一样,也成为了这对小夫妻七夕夜里海枯石烂般的誓言。

       陈珮问:“夫君,你相信来生吗?”

      “相信,我当然相信。”江昱十分笃定地回答着。

       陈珮又问:“那你说,我们来生还会在一起吗?”

       “会啊,凭什么不在一起呢?”

        听了丈夫的回答,陈珮一时莞尔,对江昱举杯敬酒。第二天,陈珮就写了一首《七夕同宾谷作》的七律:

       栏边闲坐罢鸣琴,荷芰香飘袭素襟。

       乌鹊无声云淡淡,明河泄影夜沉沉。

      人间瓜果成风俗,天上星辰自古今。

      莫更多情谈往事,一篇长恨最难禁。


两地相思


       沉浸于幸福当中的陈珮,几个月后,在一阵瑟瑟的秋风里,她初尝到了与丈夫离别的滋味。在那样一个男人需要功名的时代,江昱不得不辞别新婚的妻子,去了海陵(今泰州)参加院试。

      不久,江昱寄来了书信,并赋诗一首《客海陵购书得巾箱本树种寄内》:

       翻小本胜麻沙,留待归来共赌茶。

      渺渺吴陵程百里,却教何物报秦嘉? 

       从诗题来看,是江昱当时在泰州购买了一些巾箱本(一种携带方便的袖珍式图书)的书籍寄回了家中。而诗的大意是,他告诉妻子,他寄回来的这些书,无论是从价格和携带方面来说,都要比以前买的麻沙本(福建建阳县西麻沙镇书坊所刻的书)的书籍要好得多。他说,等他考试回来以后,和妻子陈珮也要学一学当年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那样,有着赌书泼茶的闺中趣事。

       他接着说,泰州与扬州相隔几百里的距离,老婆你看,我从这么远的地方给你寄回来了那么多的书籍,而你,又会以什么礼物来回报你的老公呢?

       秦嘉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诗人,他和妻子徐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对有名的恩爱夫妻。因此江昱在诗中以“秦嘉”自喻,而陈珮就好比是徐淑了。

       虽然江昱在诗中问妻子陈珮以“何物报秦嘉”,但并非就真的是找妻子索要什么礼物。他之所以故意这样问妻子,不过是夫妻之间的一种调侃罢了。因为,江昱明知陈珮聪明而又有才华,妻子一定会是用情意绵绵的书信和有关相思之类的诗词来回报自己的。

       果然,陈珮很快就回复了一封书信。至于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如今已无从知晓。但从她寄给江昱的一首词中,我们还是读到了她当时的离别之愁,相思之苦。词作为《南乡子。寄怀宾谷》  :

      人静夜香残,银蒜低垂月影寒。寂寂冰弦空在壁,谁弹?蛩语秋声共一栏。

      吟思渺无端,兀自支颐对素纨。除了相思无好句,回环。欲写相思却又难。

      词开篇就营造了夜深香残,帘幕低垂,月光寒如水这些冷清的意象,烘托出了闺夜一种万般寂寞的氛围。接着写,自从丈夫走了之后,家中的琴一直挂在墙壁上就没动过了。她说,我的知音都不在身边了,那我还把琴取下来又能弹给谁听呢?在这孤单的秋夜里,我只好独自倚着栏杆,无聊地听着窗外的虫鸣与风声。

       当我正想吟诗的时候,思念却开始无边无际的蔓延了。你这冤家,你可知道你老婆此时该有多么的无聊吗?你瞧,我一会用手托着下巴发呆,一会儿又轻轻地揉着绣有你名字的手帕。现在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你,除了对你说“相思”二字,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夜已深,而我仍是一遍又一遍地想着你。哎!本想填一阕思念你的词,却又不知怎样写。老公啊,我实在是太难了。

       整首词浅白易懂,状写人物百无聊赖的神态却又是十分的传神。几百年前,一位深闺思妇的清晰形象,就这样呼之欲出了。


荼蘼花枕

       陈珮在婚后的四年多时间里,回过很多次的娘家。每次从扬州到天长,她都会经过百里水路的珠湖(也就是高邮湖)。她每每坐于船上,静静地欣赏那一路上美丽的湖光山色。

       在归宁期间,她写了较多的诗词,如有生动描写渔娘的:“滑笏春波绿似烟,东风时拍浪连天。渔娘见惯浑闲事,取次船头撒网圆。”她

       巧妙地将珠湖的自然风光和一位捕鱼的女子融入诗中,赞美了渔娘身处波澜却能淡定地立在船头,从而熟练地撒网捕鱼的勇敢精神。

       还有写渔夫的:“湖西日脚渐沉暝,野鸟嘤嘤水气腥。打桨艋船轻似叶,卖鱼沽酒出芦汀。”我们看,陈珮真的是非常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诗中描写的是黄昏时分,她听见,不远处野鸟发出细微的鸣叫声。她闻到,湖面弥漫的水汽中所夹杂着的一股鱼腥的气味。她看见,一位腰间别着酒葫芦的渔夫正打着桨,从密集的芦苇丛中突然划了出来。这匆忙的渔夫,是准备去哪儿呢?从诗句“卖鱼沽酒出芦汀”得知,原来,渔夫大哥还是个酒鬼。他早已将捕的鱼儿在集市里换作了一葫芦的美酒,敢情他这是要赶回家去饮酒的哩。

        当陈珮捕捉到这样一位普通渔夫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镜头时,那一刻,她心里一定是十分羡慕渔夫“卖鱼沽酒”这种生活的。从而也看出,陈珮内心始终都向往着一种平凡简单、自由惬意,且自给自足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渔夫有渔夫的逍遥快活,陈珮也有着自己的闲情逸趣。有次归宁,她在娘家的园中看见一片盛开着的荼蘼花。于是,她马上就想到了要采摘这些花去缝制个枕头。为此她忙了一下午,采摘了许多的荼蘼花,然后用一个很大的竹笼装着,她准备寄给扬州家中的丈夫。她还填了一阙《采桑子》的词,打算一并寄去。这阙词有她自注的二十八字的词题:“归宁时,园中荼蘼甚繁,因贮筠笼寄归,为作枕用也。并缀此阕,以示宾谷。”词曰:

       一痕晴雪东风晚,尔许撩人。恼乱余春,酒畔情怀梦里身。

       见时休怅花憔悴,待与缝纫。纱枕温存,永夜浓香沁睡魂。

       词的大意是,荼蘼花盛开在春风里,远远望去,枝头就像是覆盖着天晴后的一层层积雪,它那撩人的姿态,美得简直妙不可言。眼看春天即将离去,我将它们轻轻采撷后寄给你。当你收到这些憔悴的花儿时,请你不要惆怅也无需忧伤。因为,等我回来后,我会把这些花儿一一缝进枕头里。到那个时候啊,你就可以枕着我亲手缝制的“荼蘼花枕”安然入睡了。每天晚上,这个枕头就会散发出浓浓的香气,沁入你的心脾。而且,这香气还会追随到你的梦境之中。


一诗成谶


       没多久,陈珮从天长县回到了扬州的家中,她亲自缝制好了“荼蘼枕”赠给丈夫。江昱非常高兴,为了报答妻子,他特意将家中的书屋重新修缮了一番。

       陈珮见有了一个如此舒适的读书环境,心情感到特别的愉快。于是,她亲自备了一些酒菜,拉着江昱的手来到了庭院。陈珮为江昱弹了一曲《高山流水》,然后就与江昱一边谈诗论词,一边相对饮酒。不知不觉,两人就有了几分醉意。

       这时,陈珮手指园中的樱桃树对江昱说:“夫君,你我分别在两株樱桃树上,各自刻上自己的名字,算是留作一个纪念吧!”江昱明白妻子的意思,立即点头应允。

       只见陈珮轻轻提起长裙,来到了一株樱桃树旁,用一把小刀刻下了“怀玉”二字。江昱接过妻子手中的小刀,在紧挨着陈珮刻字的另一株樱桃树上,刻下了“宾谷”二字。面对这两株见证他俩爱情的樱桃树,夫妻二人相视一笑,又接着去饮酒了。

       这一天,两人皆已大醉。待陈珮酒后醒来,她为新的书屋写了《书室新修率题》一诗:

      沉沉庭户昼无哗,景况居然隐士家。

      满院东风飞燕子,一栏春雨卸桃花。

      吟余自爱炉香静,睡起偏宜茗味佳。

      安得清闲长领受,不教流水误年华。

       这首诗后来也成了陈珮病逝后,被陈、江两家人提及最多的一首诗。很多人都认为陈珮的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好,可惜为诗谶。因为,颔联中两句诗似乎预示了陈珮命不久矣。一句是“满院东风飞燕子”,这句被解读为燕去楼空。另一句是“一栏春雨卸桃花”,更被解读成了所谓的桃花薄命。其实诗谶一说,是很不科学的,可是古人却大多都迷信于此。

       导致陈珮真正薄命的原因,是由于她身体天生的瘦弱,再加上疾病缠身而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丈夫江昱撰写的《亡妻陈君墓碣》一文中所言的“积疾卒于家”可得到应证。还有陈珮曾写给桐城女诗人方青的一首诗中,形容自己是“卷帘人瘦比黄花”,而方青后来在陈佩的挽诗中也写有“经年同病感朝昏”。可见,陈珮是经受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后,她的病情日益加重,最后不治而亡了。


珠沉玉杳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初一,年仅二十二岁的陈珮,因病去世在扬州。

       当时钱塘著名的女诗人徐德音,闻此噩耗后,怀着悲痛的心情一连写下了数首悼亡诗,流露出了对这位神交已久的才女的早逝,而感到特别的惋惜之情。诗曰:

       其一

      传闻十岁善裁诗,镂雪团香绝妙词。

      惆怅未逢南国貌,拟将清梦觅瑶池。

      其二

     惜花疑雨破春眠,人面花容两相妍。

     今日花开人不见,风飘万点哭婵娟。

      而江昱,更因从此失去了一位贤淑的好妻子而痛彻心扉,他写有一首凄婉哀绝的《高阳台》的悼亡词:

      斜日沉山,残香藉地,销魂声断朱弦。岂料情多,凄凉也赋哀蝉。人间仅有齐眉侣,怅苍天,偏妒良缘。更谁怜?珠杳沧波,玉杳蓝田。

      伤心不恨红兰萎,恨潘仁分浅,翻促华年。风冷银屏,寻常绣佛空悬。当时尚结他生愿,早今生、短梦难圆。最凄然,微兩黄昏,掩户闲眠。

      四年后,也就是雍正十年(1732年)的三月,陈珮的棺椁被丈夫江昱从扬州迁葬于老家(天长县北燕落堆)的祖坟旁。

       陈珮的墓碑上刻有江昱撰写的《亡妻陈君墓碣》,其中一段文字,读来至今都还令人能感受得到江昱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对妻子陈珮深厚的感情。今仅摘录一段如下:

      “呜呼,人不可以无年,况女子乎?况其死而无后也。。。。。。卒之日,丐传于天门唐太史比葬复书其略于墓,后之揽者鉴予之哀不加毁也。”

       碑文的大意是:哎!人怎么可以寿命不长呢?何况是一个女人。更何况,我这可怜的妻子死后,她还没有一儿半女的。妻子去世那天,我专门请来湖北天门的唐建中太史来为她写了生平事略,并刻于石碑上。希望以后经过这里的各路君子在看过碑文后,能够体会得到我这悲哀之人的心情,也就不会去破坏我妻子的坟墓了。

       因为多情,所以多恨。人间不知有过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皆已飘散在光阴里而被人们所遗忘。岁月仍不停的在流转,今夕何夕,天上又见银河迢迢。

     假如时光真的能倒流,我想陈珮和他的丈夫江昱,一定会鸳梦重温的。

                                         青若完稿于2020.9.1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509评论 6 50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806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875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44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488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365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90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062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500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706评论 3 33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834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559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167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7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12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958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79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