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会布置一项作业:阅读某某文章,并写读后感。作为学生的自己顶讨厌这样的作业,读书就读书呗,哪来的那么多感想?于是"读后感"无非就变成了"用自己的废话把文章转述一遍",或者后来的"在一个尽量不知名的网站上寻找别人写的读后感"之类的事情。大量愤青同学痛批读书无用,读后感更无用。
刚刚陷在Bean bag(无印良品的那个圆圆的一坨,陷进去就出不来了那种,特别适合我这样的懒人)里面读书,越读越觉得"我靠,写的真好",一边赶紧用笨拙的手指在Kindle那个老人家屏幕上Highlight下来。这时候我的心里萌生了一个有点儿手贱的想法 - 为了不白读这书,我好像应该写点儿什么东西来记录一下。那不就是,读。后。感。么?脑子里的本我先生试图让自己打消这个想法,而超我先生似乎觉得"你可算明白点儿正事儿了,以前上学的时候干嘛去了"?
想想的确如此。太多的事情在上学的时候都是"任务",从来都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干。后来慢慢成长却又一件件捡了起来。
17岁:古人哪来那么多情感要抒发啊大哥?能好好说话吗?大家日子都好过一点儿
25岁:天天看26个字母来回的变换,时不时觉得一串平平仄仄平的方块字也挺美,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了(比床前明月光稍微高深一点儿的)
17岁:广播体操?不如去小卖部儿买瓶儿水吧。当然了,排队常年在第一排的我基本上是没什么胆儿干这事儿的,太明显。
25岁:噼里啪啦在屏幕上敲下一行又一行奇怪的花花绿绿我也看不懂的文字和符号之后,我真想站起来做一套隐形时代在召唤+青春xxx(想不起来另一套是啥了)。
17岁:10点熄灯?不行,今天日常没做完呢,笔记本亮度调到最低继续下本儿啊。电还是不够用?有的宿舍不断电,搬着十几斤重的电脑电源鼠标继续踏上憋辉耀憋到后半夜。回到床上还得再拿手机玩点儿弱智游戏。
25岁:再也没有几点熄灯了,守着电脑PS4也是多数时间在吃灰。手机不离身但是上面一个游戏都没装。后半夜?不行,我对咖啡过敏。
17岁:暑假老师布置了好几本书要读...上网搜一下简介混过去得了。上课还得讨论?千万不能抬头,千万不能和老师的目光交汇。(当时就希望如果我的名字里有什么生僻字就好了,兰赟之类的肯定安全得多)。
25岁:和几个同事组建了 Book Club, 每周定进度,每周三中午讨论,抢着发言。每次自己推荐的书被投票选中感觉跟中奖似的。
按照常理我应该在总结点儿类似于早日觉醒,做最好的自己之类的鸡汤。那都是成功人士的特权,我只能说如果能早点儿活明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自然好。但17岁和25岁的两个人其实没有是非上下之分的。人都会变,在围城的城墙两边跳来跳去。有些事儿就只能在那个年龄那个心态下干,错过了就没了。别逼自己也别逼别人,Carpe Diem.
呃,读后感好像忘了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