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正午,一群孩子在屋里嬉戏,不时拍手同唱道:
小僧记
山林野水烹细竹,
遥闻琴音声声诉,
娉婷长留天水间,
不倚禅板扶青奴。
(写此诗的缘由是四世缘 提起佛 便不问情)
列位看官,你道此诗从何而来?可知一切尘缘终是空,只不过借由诗兴大发,既而胡造了四段故事,又名四世,愿闻其详?且听我娓娓道来:
诗中小僧第一世,颇有文采,生于中药世家。可谓是风流倜傥,姿色尚好的翩翩公子。
而诗中山泉间弹琴泣诉的女子原是宦官家的婢女,因害了咳疾,久病未愈,被驱逐出门,只好流落街头。苦苦挨了一日,未食未饮,且咳血不止,身上只一顿饱饭钱,便留了这仅有的银两好寻医问药。
翌日清晨,女子来到公子家,其父见了,为其把脉。须臾,写了方子抓完药,女子掏了银两,刚好够,只是饥肠辘辘,口中支吾着:“好想喝一碗汤”,声音略显焦灼,一口气提上不来,才迈过门,就栽倒在地。
郎中见了大为惊恐,那女子讲的话,却听得清楚。忙抱到内室躺下。此时公子来了,见一女子趴在自己床上昏睡过去,问由何故,其父说此女有些咳疾,不致命,但身子虚弱,尚未进食,只是暂时昏过去了。
公子听了,忙跑去临近酒馆吩咐小二要了份鸡汤,几样寡淡小菜,回店亲自端来递给父亲。这时来了公子的故友,公子放心不下,说女子衣衫褴褛,怕是到时又会挨饿,不如暂住几日,等病情好转,给点银两,也算行了善事。其父点头,公子说要去故友家玩上两日,其父应允。后两人各自终老,此一世缘。
又说:
公子再不如前世那般无忧,天地之门已关,情丝却从未扯断,那一丝执着于下一世,借一份生、惜之念转投穷苦人家。
只觉茅椽蓬牖,柴门犬吠,秋枫满院。听得一声啼哭,屋内妇人欣笑,其夫欢悦。
一勺雨露浸润男婴,一勺井水滋养成人,虽生得眉清目秀,却也只落得个打柴为生的苦命。某日暮霭凄艳,归途中闻听一声哀号,见一锦衣女子被毒舌咬了,便强行为其吸血,女子得救,心生爱慕,男子当晚毒发身亡,此为第二世。
再说:
二人有媒人牵线,可媒人未到,就暴毙街头,疑是前世作恶太多,老天却没有给她行善积德的机会。但二人却见过彼此画像,原来是位神机道人暗中续了这尘缘:一夜,道人夜观天象,偶觉有两星各持异样,便卜了卦象,依卦象得知两世素缘,再洞悉,这世,有一男一女都渴望知晓对方容貌,就绘于纸上,分与二人看了。
无奈造化弄人,战乱四起,国不将国,二人未见,便各自流亡,病死他乡。此为第三世。
第四世便是今世,世人都传南方有一灵山,有神山之美誉,山间有座僧庙,许是会了天地灵气,又名长寿庙、不老峰。盖因住持已过茶岁,九成老僧已过期颐,很多施主前来烧香拜佛。山下有一莲藕,那藕,丰盈饱满,莲花却依旧光彩,透着馨香,甚是怡人。被一旁浣衣女子撷去回家吃了,几日后竟有了身孕。
妇人与其夫六年有余未得子,当年产下一女。
十五年后,正是及笄之年,父母还未打算,自家女儿却入了一方君王的花名册,次日即是离家之日,女子忧愁之时,一匹素绢飘入闺阁,上写着三世情缘,文中提及临近山中,便是缘根之处,只说有一小僧,且小自己10岁。再看一旁,竟有她与小僧共执一笔的画像。
女子苦笑,原来梦中次次萦回的便是这三世朦胧之处。也罢,见上一见,定有仙人了此尘缘,就带了丫鬟,深夜携一琴一笔一竹简,按素娟提及之地寻了去,也好向天地问情,向仙人求缘。
巧在家中后山即是,藉由蒙蒙灯光,几经辗转,已达山腰,主仆二人都已疲钝。
时值深秋,夜间寒气难以消受,想找个避风处,随从丫鬟寻见一间茅屋,并无人家,只好在此将就一晚。
次日一早,丫鬟先醒,取水时,见近处竹林与山涧交接处有烟雾缭绕, 忙唤小姐起身,待走近,果真见一小僧在用竹筒烹水,甚觉顽皮,便弹上一曲梦中音,看能否应了这神奇。
无奈一曲终了,只见小僧探头,不见回应,便哭出声来,直念道:不是他,不是他,怎会是个僧童?!”正欲搦管之时,僧童从竹林里钻了出来,说姐姐可否写个佛字?此女便牵过僧童的小手,一笔写了下来。但见佛字写出,那素娟登时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散。此女见后,愤然离去,留下一琴一笔一竹简,小僧大哭三声,竟写下这句小诗,哭声之后,却不知为何写下这荒唐诗句,只携那象牙臂搁回了寺中。
次日,那女削发为尼,隐逸山林,潜修佛法,了此一生。
(温馨提示:本人古文小白,只是想写个故事,写些个现代文还凑合,古文是一窍不通,正在学,此文算作是半古文半白话的头回试笔。各位看官,如觉察字词、语句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提点一二,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