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把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看完,睡不着了。心里有什么东西堵在那里,难以说明,一个人生活了近半年,忽然意识到那层玻璃碎了——刚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感觉生活像是隔着一层玻璃,我在玻璃这边木木地看着玻璃那边的自己,没有实感,好像那个正在生活的人不是自己,情感被剥离到另一个我身上,而这层隔阂在昨天被打破了,感知重新回到了自己身上,如潮水般的孤独无助毫无原因地突然袭来。
或许将自己和主人公菲利普重叠了起来,但我没有他那自信和勇气。菲利普折腾着,学画、做会计、学医,似乎每样都没有坚持长久,但他在我所看来的困境里表现得相当理智,要么果断收手没有丝毫后悔,要么调整对策使自己适应,即使人生一波三折,即使被米尔德丽德像傻瓜一样耍弄,他依旧能接受那样“傻”的自己,固执地做在别人看来傻缺自己觉得值得的事,我羡慕那样的固执,那样毫不动摇的固执。自始自终都固执,固执一生,永远不被拍醒,永远不动摇,这是我一直想成为的,可是事实上我时而固执时而妥协,所以即使一个小小的风浪也能从我手中夺过方向舵,所以迷失自己,在无尽的悔过与痛苦的泥潭中挣扎,挣扎着越陷越深。
相同一波三折的人生,却因不同的人生观而感受着不同的酸甜苦辣。毛姆不似海明威,他的心理描写不多,让人物有了理性的冷漠,多了洒脱,多了坚毅。用一个不太妥当的比喻,这就像是一个偷窃的惯犯不再为自己行为感到忐忑一样。尤其他对米尔德丽德无底线的包容,毫无自尊地低声下气,在旁人看来是被爱冲昏了头脑的傻子,可在我看来却是对自己的坚持,有种【我想做什么别人管不着那些条条框框对我也没用】的固执。他不会畏首畏脚一直想着这是不是显得自己很没自尊(他会想到但是并不会让它限制自己),他一旦理智起来就不会再动摇,虽有后悔的时候但绝不会一蹶不振。两个字概括,大概是“纯粹”吧。
至于为何看完竟觉孤独,大概是察觉到了自己的结局,意识到了这样一波三折的人生最终亦将平静,想到了自己以后将面对的挫折,以及自己那支离破碎的自尊心。人生不容易,在我看来真的太难了,我从来都是站在山脚下害怕不肯低头爬山的那类人,而这本书里所描绘的菲利普的人生无疑是对我的恐吓,让我很想回家躲入父母的安乐窝,就那样麻木地死去。
既然坎坷无法避免,那只能从心理上改变,最好能把感官杀死。对我来说,挖掉双眼走独木桥的成功率远远大于给我一双明目。
厌恶没经历过大风大浪所以连微风都害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