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谈江湖险恶,先谈谈自己挖的坑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学时爱好写些东西,一些感受、一些思考,追求文笔,追求辞藻。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竟然连续写了两三年,无意间积累了一批读者,相熟的同学们一致认为我应该以此为职业谋生。当初我没有想那么多,因为陷入了精神世界的痛苦中。

      当时把写作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本身就是源于精神世界的痛苦,再于文字当中营造感觉,将痛苦反复咀嚼,多愁善感、无痛呻吟。

        一位哲学家曾说“矛盾才能多产”于是他需要不断地寻求刺激,刻意营造精神世界的痛苦,而产生种种思想的火花,维持他的产出。

        的确处在思想困局中的大脑会一刻不停歇的疯狂运转,不断擦枪走火,迸发火星。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对自己的无病呻吟感到厌倦与恶心,停止了文章更新,再后来回过头看那些文字,像是一个迷宫中的人的喃喃自语,弯弯绕绕。那时的我四处旅游,看到许多人和事,迸发感悟,然后成文,看似有经历,有进步,然而带着病态的人生观,制造着自欺欺人的假象。

        看见这一切的时候,我出了那个迷局。

        直到现在决定再次开始持续写作,其间没有再写过工作要求以外的文章。

        一来,当我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坑,我需要花费时间看清它、走出来;二来,在没有足够的积累之前,重新触及,还是难免进入之前的思维套路。(现在就是,我还是要和以前的写作套路做斗争,写的并不轻松)

        写东西这件事情,其实写的都是自己。一个人的文字就是作者‘活成怎样’的文字体现,思想、眼界、格局、限制····

      所以时隔好几年,我觉得自己已经走出了那个坑,又走过了其他的几个坑,然后我发现我还是需要以文字的形式来梳理自己,以成文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理性逻辑思考。

        在停止了无痛呻吟的写作以后,我开始克制自己无限延伸的无意义思考,转而投入去做一些有实际产出的事情,在行动与思考同步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曾经的局限,完成实际跨上台阶的进步,而不是同一台阶的平面运动、假象进步。

        追究各种痛苦、不进步不成长的原因,总结以下:

1、闲的(没有投入去做实质性的事)

2、狭隘、自我的情绪(情绪一出,满盘皆输。管理情绪的能力直接挂钩成长的速度)

3、头脑飞速奔跑,而行为严重滞后(伟大的思想,如果不用脚步去丈量,糊口可以,切实的成长白搭)

4、能力太弱是硬伤(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5、装B。(明明是成长的不健全,还要往高B格处渲染,自欺欺人)

        理性思维带来的是无限开阔的空间,按图索骥,有理可依;而感性的体验限量供应,再多就太难以驾驭,情商不足、三观不正的话,崩盘只在朝夕之间。

      以上的把握,再有行动加持,于是许多脉络清晰了,干扰大大减少,一眼望去,可见度更高了。

      然而,经过了一个阶段的舒适区之后,接着,再一个坑出现了——长期刻意的降低大脑的思考量,倒让大脑偷了懒,思考学习的时候散漫、专注力下降。思维不成形,碎片化,对一些有经验的话题欠缺系统总结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依旧很弱。

        我开始意识到不带思考与反思的行动是打了折扣的,也会拉低成长的速度,而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做出投入去锻炼,不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后来在瑜伽中,有了感悟:肌肉的状态,不是一味的放松,也不是一味的增加力量。而是在工作状态下的不紧张——有力量,而又放松。真正理解这一点,需要很久,做到这一点,或许需要一辈子的修炼。而这个程度的深入,就是正向成长的过程。

  综上:

        我最初的状态,是一堆情绪的混乱无型。

        之后的状态,是赘肉加身的基本成型。

        接下来的状态,是塑型的过程,有力而又有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次读大冰的书,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女朋友给我推荐了《乖,摸摸头》。 总有人过着我们向往的生活,比如大冰。 ...
    公明同学阅读 11,490评论 1 8
  • 一个人住 一个人睡 一个人食 自由还是孤独 已经分不清了
    韩若谷阅读 213评论 0 0
  • 这个是一个学校校长定的规矩,在深夜12点决不能去学校,听说是因为学校前只有一只眼睛的雕像,原本眼睛在右边,却会在左...
    小胖妹纸阅读 407评论 0 2
  • 人生重大的选择就那么几个 可见做选择是多么的重要,而每个人都有纠结和反复,这就是由于价值观不清晰造成的,在做选择和...
    千语新说阅读 262评论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