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家长或者老师要多表扬孩子,觉得表扬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事实似乎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在老师或者家长表扬后,上课认真了,成绩也进步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与很多家长对表扬的观点相反,过多的表扬并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信。
因为真正的自信不是建立在成功之上的,而是无条件地相信自己,即使失败,也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不管经过多长时间,自己一定能做成什么。而表扬带给孩子的正是建立在成功基础上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
表扬就是在孩子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表示出赞赏。这就暗示孩子,他的价值在于成功做成事情本身,或者说,他的价值与事情的成败直接联系在一起。
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是很少表扬我的,除了我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或者是拿到了比较好的荣誉的时候,他们才会夸奖几句。他们觉得表扬会让我骄傲,会让我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而当我考试考差了的时候,等待我的就是责骂了。所以,在我的潜意识中,表现好=表扬,表现不好=批评。久而久之,我就陷入了一个大坑——会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当我在某件事上取得成功,被周围的人表扬时,我的好心情会持续好几天;而当我因为某些小事没做好被 领导/老师 指出时,我就会心情忧郁,陷入到一种“我很无能,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的消极想法中。
在我的错误认知中,成功等同于自我价值。但人总会失败,一旦失败,我就会认为,没有成功,就没有自我价值。我的自我价值就不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为了不失去这个条件,我就会变得患得患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看到这,大家还觉得多表扬是为了孩子好吗?
所以,家长要少表扬孩子,多关注孩子在做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付出的努力。比如,平时跟孩子聊到学习,可以问孩子:“你觉得学习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你喜欢学什么样的内容?”、“语文和数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对孩子来说,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是取得良好成绩、维持学习热情的重要条件。只有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求知欲,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下才会激发学习动机,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从而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
2、帮孩子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发现自身长处。
自信心建立在充分估价自己的基础上,认识不到自身拥有的潜力或低估自己都不利于自信心的确立。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做出比较突出的成绩,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现代心理学早就发现:除极少数低能、白痴以外,绝大多数儿童都具备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同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潜力也不尽平衡,大多数人都有在某些方面相对占优势的发展潜力。如果一个人能在人生早期就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及早采取措施,扬长补短,努力挖掘,则就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家长要帮助孩子获得这方面的认识,使他们学会善于分析自己遗传素质的长处和短处。同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3、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
人的潜力很大,只要充满自信,努力奋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成才,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但人们的天赋及后天条件毕竟存在差异,不能期望人人都拿世界冠军,都得诺贝尔奖……对孩子来说,也不能期望人人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成功预期,教育他们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因期望过高而又难以实现从而遭受心理挫折。年纪较小的儿童往往耐心不足,急于求成。家长在让孩子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要让他们明白:不经过脚踏实地的、点点滴滴的艰苦努力,甚至是多次的挫折、失败,再美好的前景都是难以实现的,使其不是空寄过高期望,而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4、鼓励孩子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一个自信的现代人所应有的品质。孩子通过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不好,同学瞧不起他,老师不喜欢他,说他不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头脑中形成一定“不行”的思维定势,他们总是以失败者的心态出现在集体中,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还有些孩子由于胆小、害羞和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
因此,家长应调整教育方法,为孩子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孩子勇于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不行并不代表他其他的能力(如体育运动、文艺水平)也不行。例如,有些孩子在体育比赛中是“佼佼者”,或是文艺演出的优秀演员,我们可以从他参加竞赛中取得的好名次方面去表扬、鼓励他,指出其有过人的特长,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进取的内在动力,希望成才的热切追求,成功者的心态。再如,对于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孩子的成功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5、要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自尊心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心理品质,是一种高尚的、纯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进取的动力,向上的“能源”。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孩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孩子相处,用真情实意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融洽、和睦、协调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其他孩子的优势比自己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知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