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些挫折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承受,有些苦难也必须要让孩子自己体验。
有一个问题,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轻易毁掉一个孩子吗?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对他(她)百依百顺,不让他(她)吃一点苦。
溺爱不是爱,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些挫折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承受,有些苦难也必须要让孩子自己体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然而,在生活的过程中有人因为努力而成功,有人因懒惰而失败 。有远见的父母,定会让孩子不断承受来成长过程的苦。
这件事发生在2010年,这个叫杨锁的青年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动自如,但却懒到了极点。“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烂也不做来吃。”“吃到一顿饱饭后,他就一直睡,有时能睡一两天。饿到不行的时候,他再出门讨饭吃。”与其说他是饿死的,不如说是懒死的,更不如说是被父母娇惯死的。村里人说,杨锁的父母对他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永远留住,专门给孩子起名叫杨锁。
“杨锁8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杨锁的堂哥杨德玉说。“杨锁其实挺聪明的,可他根本不学,也不做作业。我们只要严厉一点,杨锁就告诉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会找到学校。”杨锁上小学时的任课老师说。“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你到一边玩儿吧,别累着了。”村里人说。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为肝病去世。杨锁的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也不让他干。到后来,杨锁的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杨锁根本不干,一不高兴就打母亲。杨锁每天无所事事,他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
杨锁18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失去了依靠的杨锁,早已经沉溺于舒适安逸的生活,只愿意懒在家里,最终饿死在家里。
杨锁也许幸福过,但他的幸福也仅限于童年,然后就被自己的父母活活的杀死。他的悲剧让人深思,对于孩子我们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可是这是爱,还是害啊。习惯了被呵护的孩子,不知道这人世间更多的是风雨。习惯了安逸的孩子,在舒适区里成了废人,没有一点能力。
父母对于子女来说,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总有一天要和说再见,到那个时候如何要让孩子面对人生的坎坷和暴风骤雨。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在学习上吃点苦。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应该是因为懒,学习的苦是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学习的苦,不学习就可以逃避了,但生活的苦,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现实告诉我们,不在学习吃苦,将来生活会让你吃苦。
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高考主动交了白卷,在高考后她曾试图出门打工,但学历不高,加上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路异常艰辛,发出“压力特别大,老觉得对不起父母,好几次连死的念头都有了”的感慨。 后来几经周折,蒋多多进入了一家技校就读。回忆高考,她的坦言“现在我觉得有点可笑。”
20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陈圣章的经历却更加曲折,高考后他做过药品推销、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夜总会营销员等工作,每样工作都做不长久,频繁跳槽。
2008年白卷的吉剑曾是个数学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 做过餐馆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 回想起最初几年的打工生活,吉剑泣不成声,认为自己毫无尊严,“像狗一样活着”。
十年寒窗苦读,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确实枯燥无味,但是和生活的苦相比,学习轻松多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的易故“读书无用论”开始大行其道。
有人说:“北大毕业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出去卖猪肉?”可是他们只说了一部分事实,另一部分真相是,那个卖猪肉的大学毕业生陈生,现在已经开了几百家连锁店,把公司做到上市,身价过亿。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倒低谷的反弹力”。只要有远见的父母不 会让孩子在成为温室花朵,而是懂得放手,让孩子感受逆境的挫折。也只有这样舍得让孩子走出自己的保护圈子,放手去让孩子承受生活的各种磨难,历练自己,才能真正成长,日后才能自食其力,独当一面。经历过生活历练的孩子都知道,困境是人生常态,只有承受生活的苦,方可品尝生活的甜。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在我们身边多少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学习花费巨大的精力,为了孩子学习成为了“专职保姆”,陪读父母也很多。所以家庭教育问题,是当下每个家庭最重视的一件事,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