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强迫自己从床上爬起来出去溜早。即使到了冬天多风的天气,他也要裹上厚厚的棉衣坚持出去走走,倒不是因为他有多热爱运动,而是太渴望身体能快点好起来。脑溢血的后遗症让他的一半身子不听使唤。医生建议他加强锻炼多走路。就这样走着走着,亚平从春天走到冬天,来来回回已经八个年头。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夜之间,街道两旁的树木都不约而同换了颜色,湿漉漉的地面上铺满了落叶。这一天,他早早地穿戴整齐走出家门,这回却不是去遛弯,而是要去单位里报到。从这天起,他又可以回到那个阔别八年之久的单位上班了。从家里到单位,一般人步行也就用七八分钟,而他至少要用二十多分钟才能走到,但他却是兴奋的、快乐的。他的心里又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又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已经过去八年多了,那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几乎要了他的命。要不是同事陈涛及时把他送到最近的医院抢救,生命估计就定格在那一天,也就不用经受八年多的煎熬。这八年来,亚平又经历了很多连想都从没想过的事情。
事情要从十年前说起。那一年,亚平以汽车吊操作手的身份参加公司举办的技能比武大赛,并在70余名同场竞技的职工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团体组第一名、个人赛第三名的优秀成绩。那一年,他潜心修炼,通过了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试,拿到高级技师的职称。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公司这个良好的环境和施展技能的舞台,也许就看不到这些成绩。
作为一名吊车司机,经常到外埠施工在所难免,参加工作以来和家人一直是聚少离多,在一起的日子总共也没有几天。顾不上孩子,也照顾不了父母,婚姻因为缺少交流而亮起红灯。但为了生活,还得去工作,他必须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心情,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希望时间能化解这一切。2010年,他到了二连浩特风电场,工程结束后紧接着又去了调兵山风电场,早就习惯了这种漂泊的日子。2011年,亚平回津接受分配一台全新的220吨汽车吊。虽说已经是不惑之年,但他觉得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上了车,他开始规划起自己的未来,感觉着好日子正一步一步地向他走来。
8月的一天下午,亚平和同事陈涛陪同修理工到大港风电场修车。他们的吊车停在场内,那天下着雨,一路的泥泞,在修完车往回走的路上,亚平眼前突然一黑,叫了一声“完了”,就不省人事了。陈涛赶忙背着他到最近的医院抢救,经诊断是脑溢血。据医生介绍,大多出现脑出血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病后的后遗症可能是偏瘫,也可能是失语。总之,以后的生活得需要人来照顾了。
等亚平醒过来的时候,望着病房里单调的白色天花板和身上盖着惨白的被单,感觉到天都快要塌下来了。老父亲一个月前也是脑溢血,才刚刚出院,自己又躺下了,还能不能站起来,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点希望正慢慢地消磨殆尽。接下来的治疗如同实验室,几轮针灸下来,疗效没看到,只记住疼了;理疗更是隔靴搔痒,药物、推拿、偏方、野诊所等等,当积蓄被高额的医药费差不多快要消耗得盆干碗净,孩子还要上学,心中就只剩下了不甘,却又无能为力。
单位领导送来的慰问金如杯水车薪,转眼间全变成了一瓶瓶注射液和药片。有时候队里的支部书记会过来给他理发;有时候工会的同事逢年过节给送点慰问品;有时候领导过来了解下恢复情况。然后就是无止无休的空寂、等待,他也不知道是在等谁,反正有大把的时间,足可以让他思考整个人生。直到有一天,一位不愿让人透露名字的领导,为他多方寻求帮助,一方面托亲戚朋友打听能不能办理病退手续,让他增加一点收入;另一方面四处求医问药,了解到就像前面所说的,只有锻炼,才能尽快恢复健康。就集思广益,让大家一起想办法,既有助于让他恢复健康,又能给他增加收入,让他尽早摆脱贫困、疾病的困扰。
随着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帮助职工脱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已经摆到日程上。经责任部门排查,现有困难职工仅剩下亚平一户。焦点再次聚集到亚平的身上。目前他的身体已好了很多,能够从事一些简单工作。为了促进他的康复,同时解决经济问题,领导提出让他上班的想法。很快,亚平高兴地答应了,表示愿意干打更守卫工作。
“瞧!我的工资进卡了。”亚平拿着手机给同事看,高兴地说。
“陈哥,天儿冷了,你的体质不太好,可要多穿点啊!”
“没事儿,今年的冬天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