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读后感

今天是八月份最后一天,也是非常忙碌的一天。

今天就分享一下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

马积高 黄钧主编

134个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

>> 南宋的一些爱国诗人诸如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

>> 李商隐在日常生活中甚为严谨

>>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认为:“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

>>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社会价值(包括认识、陶冶、教育等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创作主体的投入与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统一

>> 它不单纯是人脑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而是人的各种功能的整体活动,即全身心、全人格所进行的全面活动,是一种心灵投入的活动。因此,文学作品也就不再是现实的复制或历史进程的再现,而是被艺术主体所解释的存在,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 更主要的乃是古代作家意识、愿望、情绪、个性和人格力量的艺术表现,这才是古代文学作品最深刻、最感人、最具有生命力之所在,因而也应该成为最值得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楚辞、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陶诗、唐代“三李”诗、大部分宋词和元明散曲为代表的偏重主观、主要表现自我、抒写人性的作品

>> 另一类则是以诗经、汉乐府、杜诗、唐代新乐府以及元明清大部分戏曲和小说为代表的偏重客观、主要反映社会和人生的作品

>> 前一类作品所展示的幻想世界、理想世界都不是现实世界,而是被古代作家所发现或创造的意象世界,其实乃是作家主体力量的对象化,艺术主体以明显的方式进入作品之中。这有些像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诗人要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我,把外在世界变成主体力量的象征。

>> 一类作品虽然以写实为主导倾向,作家艺术主体的介入采取更为隐藏的方式,有似于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但依然离不开这个“我”,这说明作家艺术主体仍然存在,不过已完全消融于对象世界之中

>> 《三国演义》中对圣君贤相的追求,《水浒传》中对梁山泊理想社会的刻画,大量爱情剧中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许,这些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无法获得的

>> 这种写法表现了古代作家站在超越现实的高度对现实重新审视后所进行的艺术创造。

>> 一部中国文学史,其实乃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心灵史。解读这部心灵史,正是文学史的一个主要任务。

>>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有一些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例如不平衡性和雅俗互变等,我们不把这些称为“规律”,因为,这些因素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只能有局部的影响或作用,而不能控制发展进程本身。

>> 不平衡因素首先体现在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固然有时出现在政治安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太平盛世,例如盛汉(武帝时期)和盛唐(玄宗时期),但也并不尽然

>> 某些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战祸不止的“乱世”,反而促成了文学的繁荣。例如战国时期、建安时期和明末清初都是这样

>> 首先是文学体裁发展的不平衡,例如散文领域内的文笔之争,即骈文与散文之争,从六朝至清末,常常是此起彼伏、互为消长。戏曲领域内的南戏北戏发展的不平衡,从相互对峙到相互交融,一直延伸到后来的花雅之争,这些都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演进。

>> 《诗经》所代表的四言诗,汉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都来源于民间,本来是很通俗的,但经过《诗经》编纂者和乐府的搜集者整理写定之后,就变得典雅了

>> 从讲史话本和小说话本发展起来的中国白话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最后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这样一些世界名著,这也是由俗而雅的结果

>> 从雅俗互动的角度来观察,由民间文学上升为文人文学,正是不断化俗为雅的结果

>> 汉大赋铺陈夸饰,完全是“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到了魏晋六朝小赋,则成了文人学士抒情咏物的工具,开始从宫廷走向士人阶层;再变而为唐代俗赋,则完全走向民间,这正是不断化雅为俗的结果。雅俗互变、雅俗互动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 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一个是进化论,一个是退化论。

>> 今文总是胜于古文,魏晋诏策就比《尚书》“清富赡丽”,汉大赋就比《毛诗》“汪博富”(见《钧世》篇)。后来,清人叶燮、袁枚、焦循等都承袭这一观念,不过都没能明确使用“进化”这一词汇。

>> 即所谓“在前者必居于盛,在后者必居于衰”。文学的发展是一代不如一代,“从质及讹,弥近弥淡。”(《文心雕龙·通变》)

>> 历史本来就是一种程序,但文学的成果却无法按照历史的先后程序来确定它的高低优劣,属于历史后期的文学高峰与属于历史前期的文学高峰,可以并列,却难以比出高低。

>> 文学高峰本身就带有一种不可比性,它们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后代批评家大可不必做褒此抑彼的努力,屈原与李白,都属于自抒怀抱、表现自我的主观诗人

>> 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在人世事物中,而且正是作为人世的事物,艺术属于一种特殊的例外……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能够自臻完善;一切事物都具有这种特性;生长、繁殖、增强、获取、进步、一天胜似一天,这同时既是事物的光荣,也是事物的生命。而艺术的美,却在于它无从更臻完美……一部杰作一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一位诗人成功了,也就是达到了成功的顶峰。你跟着他攀登而上,即便达到了同样的高峰,但决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但他的名字却叫荷马。”(雨果《论文学》129页)

>> 史,这里指史实、材料,包括各类作品。论,这里指分析、论证、评价,包括引用前人评语

>> 坚持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所有的分析和结论都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材料或史实的基础之上。

>> 文学史中常见的两种语言——即描述性语言和判断性语言的关系。前者主要用于介绍有关史实和材料,重在事实摹写;后者主要用于阐明观点,提出看法,重在价值判断。描述性语言是文学史的基础

>> 这一性质要求它把知识性、基础性、开放性和可读性摆在重要地位,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尽可能扩大知识信息量

>> 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焦循《易馀籥录》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 尽管不少史学家都将发生在唐中叶的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和衰落阶段的分水岭,从而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成前后二期;但在文学史上,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划分仍然无法动摇。

>> 本书仍采用王朝更迭顺序划分编章的体制,依次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等八编。

>> 作为一部文学史,一方面要总结、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反观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这都是毋庸置疑的。

>> 怎样才能使这两者统一起来。我们的体会是,运用当代意识绝不意味着要用今人的思想和艺术水平要求古人,而只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这实际上是运用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综合给古代作家、作品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 应该是反时序的,不是从古代流动到当代,而是从当代流动到古代,即把当代的眼光和当代的文化精神向过去延伸,向古代文学延伸

>> 当代精神延伸到历史中,我们才能对历史有新的发现,才会赋予历史以新的意义。这样,传统就被当代化了,传统也就不仅是过去的遗骸,而且还获得了向未来延伸的新的精神和生命。

>> 既然名之为“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么,它的下限,按时下流行的权威说法,应该止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本书却顺延了七十年,直到清末辛亥革命

>> ①既然遵从王朝体系,唐、宋、元、明各代,都是从开国一直写到衰亡;那末,清代文学同样也应该有始有终,而不应该把它写成为“断尾巴蜻蜓”。根据社会形态,把清代文学砍为两截:鸦片战前为清代,鸦片战后为近代。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古典诗文、旧小说(包括文言小说和章回体小说)和传统戏曲

>> ③清代文学与其他各代文学一样,是一个前后连贯、密不可分的整体。如与清“国运相始终”的桐城派古文,此时有姚门四大弟子及以桐城后继者自居的湘乡派,相继主导文坛,号称“桐城中兴”,直至清末桐城殿军林纾,桐城文脉一直绵延不绝。

>> 在骈文领域,晚清十大家与此前的“国朝八大家”遥相呼应。在诗词领域,宋诗运动及后来的同光体,使自元以来的宗唐宗宋之争有了一个初步终结

>> 晚清四大词人不仅光大了常州派,并且还不愧为清词中兴的“一大结穴”

>> 四大谴责小说与《儒林外史》所开创的传统,关系异常密切

>>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框架,一个王朝不仅代表了一种政治制度、经济状态和文化精神的统一体,而且也意味着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皈依。唐、宋、元、明各朝俱是这样,清王朝也是这样。

>> ④如何确定龚自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是编写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文学史中相当棘手的一个问题

>> 他不是清代文学的殿军,而是一个新时期的启蒙人物,只是这个新时期不能以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

>> 如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见《韩非子·五蠹》),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见《周易·系辞下》)等,大约就是原始人群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经历。

>>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传说,大约反映了四五千年前父系氏族社会的面貌,尧舜禅让,可能是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儒家依靠这些传说,称颂当时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 原始歌谣

>> 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

>> 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功利性及无阶级性,便是原始文学的特点。

>> 。商代已经有了文字。据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实,其中甲骨文已有四千五百个左右

>> 周人追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周书·多士》)今存《商书》中的《盘庚》三篇,应当就是这类典册中的一种。

>> 商代的文学还处于萌芽阶段,甲骨卜辞、《易经》及《尚书》中的《商书》三种文献中保留了商代的一些歌谣和散文

>> 周王把土地和奴隶分封给诸侯,叫做“建国”,

>> 诸侯再把部分土地和奴隶赐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 大宗”和“小宗”把贵族层层加以区别

>> (三)井田制。孟子说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 (四)礼乐制。“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记·乐记》)礼乐制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种种关系,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和特权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 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主张不毁乡校,反对裨灶禳火;晏子预知人民归向陈(田)氏,反对禳祭彗星;老子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孔子讲“爱人”、“泛爱众”;子夏讲“四海之内皆兄弟”;墨子讲“兼爱”;许行讲“与民并耕”;孟子讲“民贵君轻”。这些重视人事、重视人民的观点,对于敬天事鬼的意识形态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 文告体散文《周书》、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

>>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史编写的一部编年史大纲,它对春秋时期各国历史作了简要记载,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资料。《论语》是孔子言行以及孔子同其弟子们对话的记录。

>> 士人学者们的社会经历、政治主张以及思想性格的不同,他们的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也各异。如《孟子》犀利,《庄子》恣肆,《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呈现出各种姿态

>> 从《论语》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论语》还大都是简短的个人言论记录,基本上属于语录体阶段;《墨子》、《孟子》和《庄子》则有了长段的对话和议论,为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阶段;到了《荀子》、《韩非子》,有了论题,有了中心,并善于论证说理,则达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

>> 文人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大致是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以致出现专门作家(屈原),正是他们造就了先秦文学的逐渐繁荣。也正是由于作者的身份不同,才使得文学在题材、体裁、风格等方面异彩纷呈。

>>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 《吴越春秋》的《弹歌》便是可贵的例子:

断竹,续竹,飞土,逐(,古肉字)。

>> 他们一方面把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塑造成神的形象,这些神有的善良,有的凶恶

>> 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让凶恶屈从于善良,服从人类的意志。

>> 又依据人类改造自然的经验和愿望,塑造出传说中的英雄,让他们征服自然,拯救人类

>> 原始人类还幻想人能够变成异人异物,直接超越自然力的约束,获得更大的自由。这许多幼稚的想像,构成了关于自然神、英雄神和异人异物的神话故事

>>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13页)

>> 以歌颂女性为中心内容的,如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羲和生日,常羲生月等,这都是母系氏族社会存在的反映。

>> 父系氏族社会,神话就开始以歌颂男性的神或神性的英雄为中心内容了,如夸父逐日、羿射十日、鲧禹治水

>> 如刑天反抗天帝,虽被砍头,但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这种宁死不屈、死而不已的斗争,正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统治秩序的挑战。

>> 夸父逐日、鲧窃息壤

>> 《山海经》一些片断的材料加以整合,仍然可以形成相当完整的故事和鲜明的形象,如夸父、大禹、帝俊、西王母等。

>> 在西王母身上体现了一种人性与神性的美。

>> 《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九歌》这组祭歌自然包含了楚地祭祀的原始宗教材料,《离骚》中屈原的“上下求索”、“三度求女

>> 我国古代典籍上保留的神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与自然作斗争的,一类属于社会斗争的

>> 《淮南子·览冥训》

>>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 “九黎”

>> 神的自然属性强而社会属性弱,神性多而人性少

>>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 它塑造的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英勇形象,至今还保持着“永久的魅力”;它丰富的素材,多为后世作家所取用,它神奇的幻想、生动的情节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成就,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作家

>> 诗歌方面,屈原、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人的创作,无不从神话中吸取营养;小说、戏曲方面,魏晋的志怪,唐宋的传奇,以及宋元以后的许多小说戏曲,不仅继承了神话的浪漫精神,而且吸取了神话的素材和艺术经验

>>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最早源头。

>> 《诗经》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在小雅中有六篇“笙诗”,只存篇名。

>> 《诗》与《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

>>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四十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的歌词,故风、雅、颂三类应是以音乐为标准区分的,它们原是音乐曲调名称

>> 。宋郑樵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 朱熹《诗集传·小雅序》认为:小雅乃“燕享之乐”,大雅乃“会朝之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祀配合舞蹈的曲调

>> 《诗小序》还对以下各篇指出了作者

>> 《诗经》产生的时代,应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的五百年间。

>> 周王朝设有专门采诗的“行人”

>> ,他们四出搜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集中起来的

>> 汉代传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 《诗经》既被尊为儒家经典,故对它的研究也被蒙上经学色彩。汉代和宋代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两个重要时期,被后人称为“汉学”和“宋学”

>> 汉学注重训诂及名物制度的解释,对后人探讨诗义很有帮助,

>> 宋学注重义理,对汉唐旧说特别是对“诗序”提出怀疑和否定,这是可取的,但是也存在凭空臆断的缺点,且多封建礼教观念。朱熹《诗集传》二十卷算是其中成就较高的一种。清代乾、嘉以来,汉学复兴。清代学者凭着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深厚功力,在解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姚际恒《诗经通论》十八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一卷、陈奂《诗毛氏传疏》三十卷、方玉润《诗经原始》十八卷等,都是较有价值的著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下

>> 《红楼梦》

>>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不仅是章回小说的高峰,而且也是三千多年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

>>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杰出代表。这两部大型历史剧,继承和发展了明代传奇的优秀传统,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清代戏剧的高度成就。

>> 散文中桐城派诸家文论,诗词中如王夫之《薑斋诗话》、叶燮《原诗》、王士禛《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赵翼《瓯北诗话》以及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 非奇不传,非怪莫志,把情节的离奇性看成文学的第一要素,而清代的一些作家则开始把真实性看作文学的生命。从过去的传奇到清代的传“不奇”,乃是清代文学观念的重大发展。

>> 不乏名家、佳作,但大抵承前救弊之功居多,振衰启后之力不足

>> 清代文学(主要指诗文等传统文学样式而言)在思想上偏重于复古,在形式上偏重于模拟。

>> 他把任何一个戏曲理论问题都紧密联系舞台性特点来加以探讨。

>> 他反对过去填词首重音律或词采的主张,提出“结构第一”,“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并以“造物赋形”、“工师建宅”作比喻,要求剧作家重视剧本的“全局规模”,进而提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等一系列主张,相当精辟地揭示了编剧构思的特殊规律。

>> 他的剧本自出心裁,标新立异,在构思布局、关目情节等方面,能够“随时更变”、“变旧为新”。他的作品大多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结构巧妙,能摆脱前人窠臼,独具一格

>> 康熙七年(1668年),二十四岁的洪昇抱着“身思济世非怀禄”的心理到北京入国子监当太学生,但因他为人疏狂不羁,凡“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

>> 这更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曾写诗感叹说:“国殇与家难,一夜百端忧。”

>> 洪昇因“酒后登舟”,不慎在乌镇堕水而死,终年六十岁。

>> 推赞赵明诚和李清照为“第一等”的“美满夫妻”,“堪称人世夫妻的榜样”

>> 《长生殿》中所描写的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悲剧故事,不仅在当时的许多笔记著作(如《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酉阳杂俎》、《国史补》)和后世编修的历史著作

>> 开始他想借李白的遭遇来发抒个人身世沦落、遭际不幸的慨叹;继而把眼光投向国家兴亡、政治得失,但仍然在李泌身上寄托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还对李、杨“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因而导致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悲剧,表达了作者的劝惩思想。

>> 李龟年评论李隆基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对李杨既有歌颂,又有批判。实际上这也是作者对《长生殿》主题思想的一种概括。

>> 因为忠实于爱情,杨贵妃被表现成一个温柔、纯洁的女子,唐明皇也最终被描写成一个多情男子。另方面,由于需要对政治后果负责,杨贵妃又成了一个利害泼辣、颇有手段的“娘娘”,唐明皇则被描写成一个荒淫昏聩的亡国之君

>> 《长生殿》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李杨戏,而且在戏曲史上赢得了“千百年来曲中巨擘”的美誉。它以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把古典戏曲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 洪昇在《长生殿》中却根据剧情的需要,对他们分别作了巧妙的艺术处理,或舍弃不提,或移花接木,或作幕后处理,或由他人叙述交待。省去这些可有可无的人物,更有利于高度集中笔墨突出主干。

>> 为了表现李杨的生死情缘和歌颂“精诚不散”的至情,还从民间传说中汲取素材,精心安排了牛郎、织女等重要人物和人鬼(仙)相恋等重要情节,从而把人间和冥府仙界连接起来,把历史和神话融汇起来

>> 作者十分注意通过具有性格特征的戏剧冲突、情节和环境来描写人物,往往还能细致地描摹人物心理的变化,有层次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

>> “句精字研,罔不谐叶”

>> 确实表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胆略和魄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772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45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61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4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57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9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6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1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7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1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0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6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6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74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