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从很早开始就和未宝说很多话的原因,未宝从小就是个“小话痨”,从早上醒来,一直到晚上睡觉前,嘴巴就不停的说话,不到睡觉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超过5分钟不说话,每天嘴巴就不停的和我说话或者自言自语,一整天说个不停。有时候我和宝爸在家,他和外婆出门,瞬间都会觉得孩子没在家的日子可真是清净多了。
经常,我带未宝去游乐场或者朋友家,遇到陌生的孩子,他也一点都不怕生。很大方的就叫比他大的小朋友哥哥或者姐姐,然后就说“你好!我叫***,我们可以做做朋友吧?我们一起玩吧!”一般这样的情况下,小伙伴都很难拒绝他的主动!但也有部分孩子,仍然比较害羞,面对他的友好,既不回应,也不拒绝,只是怯怯的看着他。包括很多他的同学,一起读书一个学期了,见面说话仍然会不自然。
有次带未宝坐公交车去图书馆,偶然在车上遇到他的同学和他妈妈。未宝见面就说“ **,你们怎么也在这里呀?你们去哪里呀?”接着又和我说“妈妈,**是我的同学,我们在一起读书的。”他的同学见到他只是看了一眼,便低下了头,未宝见状问同学的妈妈"阿姨,阿姨,他为什么他不说话呀?”,同学妈妈说“他比较害羞,不太爱说话!”“为什么他不爱说话呀?晓诗,你为什么不喜欢说话呀?”……整个过程一直讲话不停,直到他的同学要下车的时候,未宝“阿姨,再见,你们下车要慢点哟!”此时,车上很多人都侧脸看了过来。也许也都在好奇这样一个三岁的孩子,竟能如此多话,还懂得嘱咐长辈要小心走路。对于这一点,我也有些意外!这也真是验证了朋友经常形容他的那句话:你儿子还真是热情如火啊!我常常为这句话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想生活中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一份美国的研究报告里找到了相关的解释:害羞其实是会遗传的,如果父母当中有一方比较内向、害羞,那么这个“害羞基因”就很有可能会遗传给孩子。不过,害羞的性格除了天性使然,也受环境的影响。很多成人虽然天天性害羞,但他们通过习得的一些技能,弥补了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宝爸曾经给我讲过他的经历。从小到大,他都很害羞、怕生,不喜欢成为聚光灯下的猪脚。当时妈妈为了“锻炼”他,逼着他上台表演,他常常感到非常难为情。后来进入大学,通过学习一些社交技巧,逐渐在“自己舒服”和“社交准则”这两者中找到了平衡。 想到这些,开始让我更加理解这些害羞、怕生的孩子了。我想可以尝试这样做:
给小盆友时间,让他慢慢融入新环境
如果你每次带着小盆友出去玩,遇到陌生的小朋友,他就会一直拉着你,不敢主动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你可以这样做:
场景:假如有小盆友在沙堆旁玩沙子……
做法:家长不用着急让小盆友上前去和那个小伙伴玩,相反,可以陪着她坐在旁边看一会儿。然后,对你家小盆友说:“你看,他的桶快要满了,要不要吧你的桶给他,这样你们就可以一起铲沙子了。”通常情况下,小盆友内心其实也是想加入到游戏当中的,只是不知道要怎么开始进入,前面你已经给了他一段时间的准备和缓冲。有的小盆友就会主动参与到其中,有的小盆友,可能还会犹豫。这时家长可以和他一起参与到其他小伙伴的游戏中,知道他感觉到舒服了,家长再慢慢退到一旁。
父母的演示是最好的引导
有些害羞的小盆友,平时见到自己认识的人,都会主动挥手热情地说“HI”。但是遇到陌生的小朋友和她打招呼,她就会避开别人的目光,不理睬别人。
做法:在每次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不用先急着跟别人介绍小盆友。相反的,家长可以先和对方聊几句家常。这样,可以让小盆友知道,原来这个陌生人是爸爸妈妈的朋友,妈妈和他聊的很开心。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缓解他对陌生人的焦虑。同时,她也能看到父母是如何和其他人互动的。小盆友最好的学习榜样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身教要比言传更加有效。
之后,你再像别人介绍你的小盆友,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小盆友就会感到自然很多,至少会朝对方微笑或挥手。平时去餐厅遇到服务员,家长也可以主动问好。经过无数次的亲身示范后,你会发现小盆友看到陌生人没有之前那么局促了,至少会用肢体语言表示友好,有时候可能还会主动打招呼。
适当贴标签不是坏事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过一些早教育儿的书籍,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都建议给小盆友贴标签是不应该的。
但后来我发现,即使你不贴标签,也阻止不了身边的长辈、朋友对小盆友的评价,优势他们甚至会打着“锻炼”孩子的名义,强迫他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因此,我觉得最好的防御就是主动出击。当你主动谈论孩子的害羞时,你就会重新定义这个标签,好让小盆友明白,害羞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
不过,在你决定这么做之前,一定要注意:首先,要让小盆友知道,父母不认为害羞是不好的品质,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不是在评判孩子。
其次,可以找到小盆友身上的闪光点,来转移大家的关注点。
每一个害羞的孩子,都希望当他面红耳赤的时,妈妈能够温柔的拥抱他,并告诉他没关系;每一个害羞的孩子,都希望有人告诉他,不是只有外向的人才受欢迎;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当外人评价他时,妈妈可以告诉他:你永远爱他,不管他在别人眼里是怎么样的。
原每个孩子都可以被温柔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