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非語
发现第一,塑造第二。
天生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只有人心不足,希望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
吕不韦在《吕氏春秋》里中,创造了一个成语:集腋成裘。本意是:一件上好的狐皮大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皮毛造就的,而是集结了多个狐狸的上好皮毛。
然而,这只是做大衣。
反过来,它正好证明:狐狸的皮毛虽好,却也各有千秋,如果某狐狸想要取长补短,那么,不仅会弄死弄伤好多狐狸,也会让自己体无完肤!
集腋成裘,成的只是死裘,而不是活生生的狐狸!
可是,我们在教育时,总是号召青少年们取长补短。
人的体能、智力、情商、爱好、兴趣……各不相同,所以,才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创造、不同的接人待物、不同的喜笑怒骂,如此,人生舞台,才会热热闹闹,人生的过程才会千姿百态。
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人,往往是取不了别人所长,也补不了自己所短的!
看到春晚上,郎朗弹钢琴,就让孩子学音乐;刘谦变戏法,就让孩子学魔术;小沈阳演小品,就让孩子上艺校。
不是“独尊儒术”2000多年了么,怎么把孔夫子最重要的教导“因材施教”给忘了?!
材,是什么?禀赋,体能、智力、情商、爱好、兴趣……等等是也!
不因材施教,而渴望取长补短者,什么结果呢?
我觉得庄子的两个寓言特别有启发。
一个叫《东施效颦》
大美女西施心口疼,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那样子反面显得更美了。丑女人东施看见了,立马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行走街头。结果,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只得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
一个叫《邯郸学步》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漂亮、特有型,就千里迢迢来到邯郸学习。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古人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有“明”,智才有意义,否则,眼前一片黑,都是瞎聪明。
希望成材,首先得知道,自己是什么“材”。
没有范冰冰的模样,就别露出她那种笑容;没有林志玲的大长腿,就别走T台步。
东施应该学学无盐,或许能嫁个好夫婿,或者成为花木兰;没有邯郸人的好步伐,一样可以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别以为长了副马云的电脑脸,就能搞支什么宝;也不要以为树立一个小目标,就可以成为地产大亨,你真的了解自己吗?马儿最好的美食是青草,狮子最好的美食的羚羊,别以为吃肉才会有力量,千里马天天吃草,不照样膘肥体壮、日行千里?!
上帝为人类关上一面窗子的时候,已经给你开启了一道门,你不去走门,偏偏要跳窗子干什么呢?!
最好的教育,是发现孩子的资质,即孔子所说的“材”。
发现第一,塑造第二。
别对孩子一无所知,就按既定的教学计划开始填鸭,还谈什么“见贤思齐”!
扬长避短,才是康庄大道;取长补短,只能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