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的名人,往往不乏传奇色彩。他们用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也许就会发现,伟人的光环下,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正如晚清名臣曾国藩,他一生勤政爱民,深得“完人”之誉。可当我们翻开外国报章,却发现了另一个血腥残忍的曾国藩。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手下百姓视如草芥。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完人”的本性?让他一步步走上屠城的道路呢?
一
湖南郴州古城,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池,见证了曾氏一族的兴衰磨砺。这里诞生了曾国藩,这位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国藩生于一个地主之家,曾祖父曾熊是进士出身,曾国藩的父亲曾衡园也是一名秀才。从小生活优渥的曾国藩,。7岁能作古诗,10岁就读完了《孟子》、《论语》等典籍。
“曾兄乃读书家也。”曾国藩的同窗好友回忆道,“每日埋头苦读,即便放学后,也直奔书房温习。”
这样勤奋的品学养成了曾国藩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的老师赞叹道:“曾生当真是个人才,日后必成大器。”
书生出身的曾国藩,一心想在科举中出人头地。19岁时,他如愿在乡试中获取了举人的荣誉。此后,他又四处拜师学习,终于在24岁时高中进士。
进士及第后,曾国藩被分配到兵部任职。当时的兵部衙门积弊深重,曾国藩上任后整顿吏治,深得官场的好评。
他勤勉廉洁,治事公允,被同僚们誉为“品行端正之士”。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兵部衙门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為国家节省了不少银两。这也让曾国藩在朝廷中的声誉日益提高。
二
在一片赞誉声中,曾国藩的仕途一路高升。到了38岁时,他已升任刑部侍郎。
当时,刚继位的咸丰帝正在积极改革朝政。他选择了年仅38岁的曾国藩为重要谋士,委以重任。
曾国藩勤勉敬业的作风,深受咸丰帝的信任。他被派往各省考察,并提出了开放海口通商的建议,试图复兴国家经济。
这位“勤政爱民”的官员,也推动了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的选派。16岁的詹天佑就是幸运儿之一,他后来成为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
“曾生词锋健硬,志存高远,朕甚喜其言。”咸丰帝赞赏地说。
在皇帝的信任下,38岁的曾国藩已经是个真正的改革家了。
但是,就在1851年,广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的领袖是基督教徒洪秀全,他高举“天国”大旗,号召群众“反清复明”。
村民小陈还记得,当年太平军杀入他们村时的情形:“他们喊着口号,沿路烧杀抢掠,劫掠我们村里的粮食物资。我们这些百姓苦不堪言啊!”
太平天国军队势如破竹,席卷了半个中国。面对农民起义军的猛烈攻势,满清王朝岌岌可危。
三
这时,曾国藩的母亲不幸离世,他回乡服丧。
身在家乡的曾国藩,看着太平军的残忍所作所为,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决心要为天下苍生出一份力,对抗太平军的烽火。
1853年,曾国藩上书咸丰帝,请求组建一支团练武装来镇压太平军。很快,他就得到了批准,开始在家乡湖南募集民团。
“曾将军招募我们去太平军,保家卫国啊。”参军的村民王大鹏说。
在曾国藩的组织下,这支民团迅速壮大,发展成一支称为“湘勇”的正规军队。不久,又改编为“湘军”。
曾国藩严格要求军纪,在训练中强调“仁厚爱民”。参军的士兵个个士气高昂,誓要驱逐太平军,光复天下苍生。
四
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北上,开始了与太平军的殊死决战。
为壮大力量,他还联合了其他地方武装。很快,湘军的声势大振,击溃了太平军在江苏、安徽的据点。
在淮河流域的战斗中,湘军将士表现英勇。他们打败了太平军的精锐“北王军”,此战一举击毙了三万余敌。
“敌人正在后退,曾将军鼓舞我们乘胜追击。”参战士兵李志告诉家人。
1856年,曾国藩围攻太平军据点安庆城,经过激战,安庆城终于陷落。
可就在洋人看来,曾国藩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脱离了一个文明世界的底线。
据英国传教士杰克逊观察,曾国藩对手下军队下达了不可思议的冷酷命令——将安庆城内的所有敌人杀绝,一人不留。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我震惊。”杰克逊说,“曾国藩的军队对城内老弱妇孺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据说死亡人数上万。”
“我们请求曾将军手下留情,却被冷漠地拒绝。”安庆城内的百姓哭诉道,“他们仿佛丧失了做人的天性,手刃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
在外人看来,曾国藩冷酷无情的一面,在安庆城中完全显露出来。他为达目的,已经可以置人命于不顾。
五
1860年,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率湘军主力,誓要歼灭太平军。
此时,太平军已占领江宁多年,将其改名“天京”,并定为他们的都城。
面对敌人最大的据点,曾国藩绝不留情。他命令四路大军围攻天京,誓要将其夷为平地。
“吾等生于乱世,为民除害是本分。”他在檄文中写道。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脱离了“仁民爱物”的初衷。
在长达4年的围攻中,曾国藩不惜牺牲士兵的生命,也在1864年攻破了天京城。
“我们见到焚烧的房屋尸横遍野,几乎看不到一个活人。”参战士兵张海东说。
据英国《华北先驱报》记载,这次屠城的残忍程度令西方目瞪口呆。曾国藩下令无差别杀戮城中所有人,无论老幼妇孺。
“我们看到血染的婴孩尸体,还有被开膛破肚的妇女。”报导引述英军的目击证词。“这场屠杀如同地狱一般,残忍至极。”
六
曾国藩终于完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使命,人们争相歌颂他“捍卫朝廷”的功绩。
然而,随着更多惨绝人寰的细节流出,欧美舆论开始反思曾国藩的所作所为。
“他的残暴手段已经脱离了一个文明世界的底线。”《印度泰晤士报》谴责道。
“屠杀无辜的老百姓,与太平军又有何区别?”其他报刊也纷纷质问。
面对外界的指责,曾国藩选择了回避。他将一切推诿于当时的紧迫形势,为达成使命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
而对于无数无辜百姓的死难,这位屠城者已然麻木,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
他依旧沉浸在“完人”的光环中,将自己视为一个救世主。殊不知,他手中已沾满了同胞的血液。
结语
历史常常出人意料,伟人的光环下,也隐藏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一面。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做人的底线,沦为一个屠城者。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走上了背离初衷的道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普通人,也都应秉持善良本心,不要在生活中丧失自我。因为一旦迷失了道德底线,就很容易成为残忍的代名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让我们用温暖与宽容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乱世,也永远不要丧失人的本性——这是我们审视历史后,能够学习的最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