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彼岸花

吴祠堂建成于清·乾隆年间的1791年,整体占地面积达14000平方米。祠堂门前有一口约4000平方米的大堰,建筑宏伟、厅堂高大,花园内假山亭阁齐备,奇花异草遍布——香樟、柏树、朗树、香橼树等浓荫蔽日,枣树、紫荆、紫薇、桂花、铁树、女贞、秀竹、石蒜、麦冬等郁郁葱葱,尽显吴氏宗族的富贵兴旺。从上游河口到下游汉口,吴氏宗祠曾是当时汉江流域最大的祠堂,亦是石牌古镇的标志性景致。

可惜这座百年建筑未能逃过战火侵袭: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它遭日军飞机炸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侵略军为修建炮楼,用汽车拉倒拆毁了正殿4根直径60厘米的竖柱与屋架。国弱家破之际,外敌竟敢肆意践踏国土,这段历史令人痛心,我们必须铭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更要珍惜如今的和平。

祠堂被毁后,部分树木被炸毁,侥幸存活的树木与花草虽无人打理,却也肆意生长。可这份生机在1975年冬季戛然而止——当时为修建连接石牌镇与贺集乡的公路,因缺少石子、砖渣铺设路面,村组织群众到吴祠堂遗址刨挖石块与砖渣,真叫做掘地三尺,那些历经战火的树木和花草被一并挖除,从此彻底消失。

我对石蒜的记忆,便始于童年在吴祠堂的时光。那时常和伙伴们去祠堂玩耍,躲在树林里打扑克,到祠堂堰里游泳。初见石蒜时,只觉它花色艳丽,有红、黄、白等颜色;其根蔸像蒜坨,叶子似蒜叶,花秆如蒜苔,却不知它的名字。出于好奇,我挖了几株栽在自家竹林边,此后每年它都会抽叶开花,美得令人难忘。直到1985年春季,家里拆旧房建新房,将土墙换成砖墙时,旧土砖被堆扔到竹林中,足足盖了一尺多厚,埋住了石蒜,此后它便再也没有复活。

或许是童年情结,我对石蒜一直情有独钟。无论走到哪个村、乡镇、城市或公园、大学,总会下意识寻找它的踪迹,却始终一无所获。我不禁疑惑:是这种花已经绝迹,还是我从未找对地方?直到2014年,老同学曾广文在朋友圈分享彼岸花的照片,我与他交流后才得知,彼岸花多栽种于祠堂、寺庙与陵园。

后来我查阅资料,对石蒜有了更全面的认知:石蒜别名彼岸花、红花石蒜、死人花、蟑螂花、龙爪花等,叶呈狭带状,中间有粉绿色带,秋季出叶;伞形花序,花多为鲜红色,花期在8-9月,果期为10月。它原产于中国、日本及尼泊尔等国,在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野生于阴湿山坡与溪沟边。石蒜喜温暖气候,既喜阳也耐半阴,喜湿润且耐干旱,稍耐寒,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最佳,通常以鳞茎分球繁殖。

关于“石蒜”一名的由来,北宋《本草图经》有明确记载:“多生于山石阴湿处,根似蒜头,有特殊蒜气。”因石蒜盛开时花瓣反卷皱缩如龙之爪,古人又称其为“龙爪花”;唐代则因花茎形似精美宫灯,将其命名为“金灯花”。

而“彼岸花”这一称呼,实则源自日本。在日本,春分与秋分被称为“春彼岸”“秋彼岸”,恰逢秋彼岸节气时,红色石蒜正值花期,故被称为“彼岸花”。同时,日本深受佛教影响,佛教典籍中“曼珠沙华”(梵文音译,本意是美丽的红花)被描述为“赤团华”,其颜色与形态和石蒜相似,石蒜便又被冠以“曼珠沙华”之名。加之日本有秋分祭祖上坟的习俗,且石蒜开花时通常无叶,易让人产生“花叶永不相见”的联想,它逐渐被附会为悲伤与悼念的象征,甚至被赋予“引导亡灵入冥界”的含义。

实际上,石蒜是优良的地被花卉——夏秋季节花朵艳丽,冬季叶色翠绿,是理想的冬绿植物,可盆栽、水养,也能作切花使用。其鳞茎还可入药,具有祛痰催吐、解毒散结的功效,但需注意石蒜全草有毒,含有神经毒性生物碱,绝对不可食用。

此前,彼岸花在我国民间常被贴上“恶魔的温柔”“地狱之花”的标签,被认为是开在黄泉路上、指引魂魄的花,带有“分离、伤心、不吉祥”的寓意;但从其形态与生长特性来看,它花叶虽难相见,却各自坚韧——叶子亭亭笔直无皴节,花朵鲜艳大方,因此也被赋予“优美纯洁”的花语。

真正让我对石蒜的认知彻底改观的,是2025年9月24日,老同学在同学群发的文学博主沈万一的视频号内容《被误解的彼岸花》。视频中,沈老师清晰梳理了石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这朵被误解的花正了名。

正如沈老师所说,石蒜在中国有着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古人对它喜爱有加,不仅因形态赋予其“龙爪花”“忽地笑”(黄色石蒜盛开时如满地黄金,故得此名)“金灯花”等接地气的称呼,更有文人墨客为其赋诗:南朝江淹在《金灯草赋》中赞它“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葩而不群”;唐代薛涛在《金灯花》中写道“阑边不见襄襄叶,砌下惟翻艳艳丛。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宫”,将其比作绚烂朝霞;北宋晏殊在《金灯花》中提及“兰香蒸处光犹浅,银烛烧时焰不馨,好向书生窗畔种,免教辛苦更囊萤”,称其明艳得可为读书人照明。

可近二十多年来,石蒜因“彼岸花”这一源自日本的称呼,逐渐与“黄泉引路”“生死分界”等阴暗意象绑定。这背后,既有日本节气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更因90年代后,带有石蒜元素的玄幻漫画、小说传入中国,其“幽冥之花”的形象被大肆渲染,甚至衍生出“曼殊”“沙华”阴阳两隔的虚构故事,让大众对石蒜产生了深深的误解。

沈老师的观点让我深表认同:“丧气的人看什么都丧气,哪怕是活力奔放的鲜花;眼里有光的人,才会欣赏现世,赞美生命。”在中国人的文化认知里,花朵从来都是果实的预告、丰收的前奏,我们既会夸赞米粒大小的苔藓花“开得真自信”,更不该将光彩照人的石蒜“踢入冥界”。

如今,我想和大家一起,换一种眼光看待石蒜——记住它真正的名字,看见它历经千年的美与坚韧。也庆幸有老同学的分享,让我得以重拾童年记忆,更深入地了解这朵被误解的花。

附:文学博主·沈万一视频号内容全文如下:

你知道吗?有这么一朵花,1500年来,我们中国一直种得喜气洋洋,却在近二十几年,变成了黄泉路上的指示牌、由生转死的标志物,连名字都变得很不吉利。这个花就是彼岸花,学名石蒜,外号曼珠沙华,它真的是一朵被外国节气活活耽误的好花,今天咱们就来为它正正名。

“彼岸”这个叫法一听就很中二,明显不符合中国人的起名风格,不是吗?你的感觉完全没错,因为这是从日本传进来的叫法。在咱们国家,它叫石蒜,宋代的《本草图经》说它“多生于山石阴湿处,根似蒜头,有特殊蒜气”,因此得名。

中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分布,江浙沪一带尤其多,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因为漂亮,古人那是相当喜欢,名字也取得很接地气:比如因为它的花瓣卷曲得像爪子,得名“龙爪花”;黄色石蒜一开,就像满地黄金,仿佛大地都变开心了,所以得名“忽地笑”;又因花形为放射状,像精美的宫灯,所以唐代开始,它又叫“金灯花”。

各路才子也是大夸特夸。南朝的江淹,也就是“江郎才尽”的那位,在《金灯草赋》中夸石蒜在秋风中“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葩而不群”;唐代薛涛在《金灯花》中写道“阑边不见襄襄叶,砌下惟翻艳艳丛。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宫”,说石蒜美得像朝霞一样;北宋晏殊在《金灯花》中提及“兰香蒸处光犹浅,银烛烧时焰不馨,好向书生窗畔种,免教辛苦更囊萤”,称其明艳得简直可以给读书人当灯用。

既然自古以来都是吉祥又喜庆,怎么就换成了阴暗的日本名字呢?这就跟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秋分有关系了。秋分是一个日夜正好均分的特殊节气,位于秋季的正中间。《春秋繁露》上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掌握了规定四季的“二分二至”:“二至”是代表极阴和极阳的冬至、夏至;“二分”则是阴阳正好势均力敌的春分与秋分,秋分一过,阴气就盖过了阳气。

到了唐代,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日本人把春分、秋分叫做“春彼岸”和“秋彼岸”。这里的“彼岸”两字,不是指河的对岸,更不是什么黄泉路,而是一个时间段,一共7天,具体是指春分或秋分日,再加上前后各3天。石蒜的花期好巧不巧,偏偏就落在了“秋彼岸”时节,于是日本人叫它“彼岸花”。

后来,日本人在秋分时有祭祖上坟的习俗,且石蒜开花时通常不长叶子,让人有“花叶永不相见”的感叹,于是红花石蒜被附会成了悲伤与悼念的象征。其实,开花不长叶的植物很多,像迎春、玉兰、碧桃、腊梅等等都是。另外,在佛经里,“彼岸”一词特指生死分界——现实世界叫“此岸”,超脱到另一个世界叫“彼岸”。日本深受佛教影响,于是“彼岸花”的叫法又多了一层“引导亡灵入冥界”的含义。

当然,日本也会用佛经里的“曼殊沙华”来称呼红花石蒜。这是一个梵文的音译,本意是“美丽的红花”,并不特指红花石蒜。不过日本人的态度是:既然这花能“联通两界”,那叫它曼殊沙华应该也没什么问题。于是,在他们眼里,这幽冥之花,同时又变成了吉兆出现时天上降落的神花。所以,咱们去日本旅游时,会看到很多寺庙里都种着石蒜。

本来“彼岸花”的叫法只在岛国流传,结果因为红花石蒜的视觉冲击力实在太大——它总在阴暗潮湿的石头缝里、绿草丛中,突然冒出艳如鲜血的花,仿佛案发现场一样——于是引起了玄幻漫画、玄幻小说的大肆渲染。

90年代起,这些读物传入中国,“黄泉引路花”的形象就此印在万千中国青少年心中。以至现在在网上,甚至有人编出了一对名叫“曼殊”和“沙华”的青年男女,阴阳两隔的土味凄美故事,十分无语。

应该这样说:“丧气的人看什么都丧气,哪怕是活力奔放的鲜花;眼里有光的人,才会欣赏现世,赞美生命。”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花朵从来都是果实的预告、丰收的前奏,哪能不爱呢?我们连米粒大小的苔藓花,都要夸一句“开得真自信”,怎么会舍得把光彩照人的石蒜一脚“踢入冥界”呢?所以,答应我:从今天起,我们都换一个眼光来看石蒜花,好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曼珠沙华,又名彼岸花(Lycorisradiata),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球形鳞茎,外包暗褐色膜质鳞被。叶带状较...
    随笔记录阅读 5,649评论 0 6
  • 有一年夏天和朋友进山去找石头,赤足在大别山脉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溪中朔溪直上,水中的鱼儿在脚间乱窜,水很清,也很甘甜。...
    螺小丹阅读 4,068评论 4 65
  • 这几天走在校园里,在墙角屋后树下的很多地方,不时会看到一朵朵特立独行的花,直直的立在那里,红艳艳的,只有花,没有叶...
    疏食遨游客阅读 7,755评论 2 8
  • 关于石蒜(彼岸花)的花语,由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花叶不相见”的独特习性,它的花语充满了矛盾、悲伤和神秘色彩。...
    夏日青鸟阅读 3,106评论 0 1
  • 最初见到石蒜,是在老家一个村子附近。小溪边生长了几棵茂密的樟树,石蒜散落在几处,花色鲜红。那时候并无多少认识,甚至...
    植物长歌阅读 3,15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