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我们最怕的不是身处的环境怎样,遇见的人多么可耻,而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无法将自己与他们界定开了。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她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是一个生动而又现实的故事。在《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艰难地从“古董”家庭里走出来,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革命女性,反而在香港之战的影响下,范柳原却由风流倜傥的心态转向了平实的生活。
创作背景
本就生活在旧式大家庭中的张爱玲十分能够体会这样的场景与心境。“深爱只是为了谋生”在她父母的婚姻阴影的影响之下,这种目的性极强的婚姻恋爱观在小小的张爱玲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父母的离异与家族的败落对她来说无一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她相比于同龄人更加能够理解到当时社会的残酷与苍凉。
所以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主动者。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她极力描写这种“虚无之爱”。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引起深思。
她起初倒觉得不安,彷佛下楼的时候踏空了一级似的,心上异常怔忪,后来也就惯了。
评价
“《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男人是一片空虚的心,不想真正找着落的心,把恋爱看作高尔夫与威士忌中间的调剂。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些资本三十岁左右的青春再另 一次倒帐;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无暇顾到心灵。 这样的一幕喜剧,骨子里的贫血,充满了死气,当然不能有好结果。疲乏,厚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人,担当不了悲剧的角色。麻痹的神经偶尔抖动一下,居然探头瞥见了一角未来的历史。” 傅雷一席话点拨,不仅仅是那个年代的女性们会对爱情与生活感到无助与绝望,还有很多男性同样也对这样的体系深恶痛绝。“麻痹的神经偶尔抖动一下,居然探头瞥见了一角未来的历史。”在那样的年代中,人人都是“悲剧”中的一员,白流苏是那样的幸运能够瞥见那“未来的历史”。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当中,我们大不会选择去经历这样一个我愿称之为“黑暗”的婚姻观念,但是在阅读过《倾城之恋》后,都会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感到一丝庆幸。自私虽然无耻,但是自私让人头脑清醒。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男女主人公都有自己明确的目的之后,反倒显得这份感情的更加来之不易。人生小说,正如书中所写:“可是她想起他便觉得有些渺茫,如同隔世。现在的这一段,与她的过去毫不相干,像无线电里的歌,唱了一半,忽然受了恶劣的天气的影响,劈劈啪啪炸了起来。炸完了,歌是仍旧要唱下去的,就只怕炸完了,歌已经唱完了,那就没得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