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领导力》笔记
——摘抄自一书一课
【精华解读】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重点,中层领导者的误区。先纠正过去对于“领导”以及“领导力”的种种误区,我们才能有效地将这本书中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
你一定还记得当自己还是一名小职员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主管领导坐在位子上一脸疲惫的样子,并在心中暗自嘲笑他的无能。却没有想到,光阴流转,物换星移,终于“熬”出头当上了中层领导的你,此时此刻看起来就和你的前主管一模一样。工作的压力、绩效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层层叠叠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但你还要强颜欢笑地去应对来自上级的批评,假装振奋地试图激励下属努力完成任务,艰难地与平级同事展开合作。而所有这一切,你都必须独自承担。
这感觉很像是“中年危机”——一个光鲜体面的中年男人,旁人看起来工作顺利家庭美满,只有在下班开车回家停完车熄了火之后,才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安静的车里深深叹气,他是父母眼中的孝子、子女眼中的慈父,妻子眼中的贤夫,唯独好像不知道在自己眼中应该是什么样。就像张爱玲说的,“周围全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要跨过中年危机,也许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用爱维持责任感,并且扮演好属于自己的各种角色,因为正是这种种角色,方才组成了自己——一个完整的人。
当好中层领导也类似,同样需要能力、责任,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多重角色。但是很多人容易陷入三种误区:没资格领导、为所欲为、不承担职能责任,我们一个个说。
第一种误区是认为自己没有权力,没资格谈领导。
很多人觉得,领导力是当上领导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人在没有获得晋升之前都会理所当然地这么想,我反正人微言轻,有什么资格谈领导,在真正当上领导之后就成了“孤独的光杆司令”,除了感慨“队伍不好带”之外别无他法。谁都不想陷入这样的困境,想要避免,就不能简单地将“领导”的职位和“领导力”等同起来。事实上,领导力是一种影响他人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而不是先得有了职位。
第二种误区是认为只要自己当上了领导就拥有一切,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所欲为。
其实,顺利晋升当上领导,是对之前工作的一种肯定,但却未必是之后工作的资本,当上领导只会让你面对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非可以拥有一切。领导力不是自由,而是一种责任。
第三种误区是非常常见的,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份内工作,不承担领导职能。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育对待工作要专注、专一,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作为职员,这当然没错。但是领导不一样。尤其是中层领导,在企业中的角色更多地像是一座桥梁,不仅要将上司的愿景清晰地传达给下属,同时也要收集和反馈来自基层员工的讯息,必须同时做好多项工作,选择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问题。“多重角色切换”是中层领导需要应对的、相当棘手的一个挑战。
在美剧《实习医生格蕾》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外科医生,但却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胜任“主管”这一职务。因为外科医生只需要面对病人,而外科医生主管则需要开会、协调其他医生的工作、分配手术室、管理护士、规划所有的病人等等。有的人甚至希望整天泡在手术室里,好以此逃避“管理”的职务。可以说,能不能完美应对“多重角色挑战”,是一个人有没有领导力的标志。
总而言之,成为领导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不会让你像电影电视杂志里那样喝着红酒只手遮天。它是一种选择,你是否愿意为了创新、提升,让自己、团队和企业都能够变得更好而选择面对更多压力?是否愿意为了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选择承担更多责任?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真正实战的部分:该怎样当好中层领导,成为真正具有领导力的人?
这需要在三个方向上同时做出努力,分别是向上领导、横向领导和向下领导,它们综合起来就是书中所说的“全方位领导力”。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重点,向上领导。
领导下属当然毋庸置疑,但是领导平级同事甚至领导上级,却是很多人没有考虑过的事情,甚至还会觉得这是异想天开。稍微回顾一下前面关于“误区”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这种想法站不住脚,因为领导力和地位、层级、职务什么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是一种影响力。
向上领导,其实就是想办法通过赢得上司的信任和依赖,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其终极目标在于“为领导赋能,为企业增值”。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九大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归纳成三点:以身作则多做事、直言相告少指挥、展示自己知进退。
所谓的“以身作则多做事”,意思是,我们需要出色地领导自己,领导自己是一切的起点,擅长管理自己,让自己成为出色的人,最能给上司留下好印象。且不说这样的人通常都让人感觉足够睿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握机遇,至少他可以不必花时间来“管理”你,省力轻松。
出色地领导自己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一方面还能为上司减负。怀才就像怀孕,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总有一天上司会看到你的能力。
《成长的烦恼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学习成绩优秀的卡罗尔曾经去一家杂志社打工,工作内容是校对,只需要逐词逐字地核对原稿,甚至不用去了解这文章是在说什么。对于卡罗尔来说,这样的工作内容是非常“大材小用”的,她虽然感到有点憋屈,但没有提出异议,也没有跑到经理面前急着展示自己。而是选择认真去做,仔细地发现了文稿中的每个语法错误,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最终得到了经理的认可。
所谓“直言相告少指挥”的意思是,正确地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上级,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反过来指责领导哪里做得不对,更不能赌气不合作。
纵观我国的历史,所有优秀的帝王都非常重视“言官”,因为他们坚信兼听则明,他们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否定的声音。好以此来重新审视和修订自己的决策,比起唯唯诺诺阳奉阴违地执行那些你并不认同的指令,不如鼓起勇气直言相告,这同样也是“为上司分忧”的举动。
直言不讳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在这么做之前,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担心自己会因此而遭到反感,或者被领导“穿小鞋”等等。我们可以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名言“勇敢是成功的一半”,来鼓励自己,但更需要提醒自己要讲求方法,不要愚勇。
怎么做呢,你可以平时就经常委婉地提出一些委婉的“小建议”,以此来消除对方的敌对心理,让领导认识到你是真的在为他着想,从而变得不仅乐于听取你的意见,遇到事情还会来主动询问你的意见。还有个注意点,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且尊重客观事实,记住你最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让事情变得更好,所谓沟通,其实是指交换意见并且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并非“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战斗。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要勇于否定自己的观点,接受不同的想法,并且在领导最终制定了决策之后尽可能拥护。
美国前军队总指挥兼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的观点其实也可以代表大部分领导的想法,那就是:如果我们正在讨论问题,那么你大可以直抒己见,不用考虑我是否高兴。但决策一旦制定,那便希望你将决策视如己出,坚决执行。
再来看所谓“展示自己知进退”,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让上司能够发自内心地相信你和喜欢你。它要求你在平时就注意为人际关系投资,主动去了解上司的喜好,理解并且适应他们的缺点,做到知己知彼。
一书一课曾经在《给人好印象的秘诀》里提到过权势透镜的概念,意思就是权势较高的人在和权势较低的人相处的时候,通常会不太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所以作为中层,你要站在上司的角度考虑,要懂分寸、知进退,不要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并且随时准备好积极贡献。
国外有谚语说“一件礼物能够为送礼者开门,并使他有机会见到伟人”,这就是积极贡献的意义。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在平时就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有所贡献。这里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给领导送礼,它更像是一种能站在对方立场考虑的尊重。
比如说,你要尊重上司的时间表,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麻烦领导出面,跟领导约定时间开会,要提前一段时间知会对方。除了尊重,贡献还包括分享,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事实上,即使是交换苹果,我们也能够收获信任和友情,更何况交换思想,因此,不要吝于将自己的资源、创意、经验分享给他人,这是渡人渡己的双赢法则。
在理解了向上领导之后,我想你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已经有所感悟,但是仅仅关注向上领导是远远不够的。能够与自己的领导走的很近当然是好事,但是这件事情也有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既给你带来好处,同时也伤害你。为什么呢?
想一想那些和你平级的同事会怎样看待你吧,他们会像你的上级那样注意到你的优秀之处吗?不会,他们多数只会觉得你是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想要避免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影响力进一步铺展开来,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重点,横向领导。
突出的个人业绩有助于影响上司,但是无法影响你的同事,但想要在同事间获得影响力并非难事,你要做到三点,“不断提升自己”、“不吝帮助他人”和“少树敌多交友”。
“ 不断提升自己”容易理解,就和我们在向上领导的部分中提得到的“以身作则多做事”一样,我们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形象变得踏实、能干、可靠、值得信任。这是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关键,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而影响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他人的信任。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个陌生的街头想要问路,你是选择问一个衣着整洁、让人感觉可靠的人,还是会问一个吊儿郎当看起来就不甚可信的人呢?又或者,你出于谨慎问了好几个人,你是选择相信那些讲话有条有理、甚至给你画出详细地图的人?在职场上,需要提升的能力有很多,除了着装和谈吐,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情绪管理、公开演讲、商业写作等等多方面能力都需要不断提升。做一个靠谱的人,这才是得到信任,收获好感的根本方法。
“不吝帮助他人”的意义则在于:我们需要通过关怀和了解别人来和他人建立联系,通过学习和欣赏他人来获取好感,然后通过付出来为他们赋能,就像在“向上领导”的时候,也要想办法为上司赋能一样。中国有一句老话讲:吃亏是福。很多人将这句话当做是吃了亏之后的自我安慰,或者某种陶醉式的自我升华,将希望寄托于“后福”。这明显是对这句老话的误解。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更多地是在鼓励你有目的地“付出”,而不是在遭受了不公之后忍气吞声。
换句话说,我们花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人脉去帮助别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只是某种无条件的善举,但实际上目的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和他人建立起正面的关系,让别人喜欢你并且信任你。当我们说起人与人的交往,总是下意识地觉得“功利”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功利和有目的是不一样的,带着“双生共赢”的目的和真诚待人并不矛盾。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在和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提升自己。
《圣经》里说“施比受有福”,施是施舍的施,受是接受的受。“施”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得到更多。能够有境遇、能力、资源去“施”的这一方,愿意主动去点亮别人蜡烛的这一方,便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光明的人。
“少树敌多交友”是什么意思呢?在企业中,恶性竞争是对资源和精力的一种消磨,良性竞争是保持活力和积极性最好的手段,这一点在竞技体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一个队的队员们彼此之间既是对手,也是朋友,他们一起训练、互相鼓励,又相互竞争,分秒不让。如果我们能理解这样的一种关系,那我们就不难发现,“职场没有朋友”这样的论调是多么的可笑。职场上,大家应该都成为朋友,并且还得是那种可以一争高下的“真朋友”。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向上领导的最终目标是为上司减负,为企业赋能;横向领导的最终目标则是获得人气、带领团队获胜。现在就来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向下领导。
事实上,向下领导才是中层领导者“真正意义上”的本职工作,只有把队伍带好,领导才能有余裕去做更多的事情,在各个角色之间切换,全方位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要做好向下领导:
一是要正确传递愿景。领导者除了精通业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不露怯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担任起传递愿景的职责,将企业的目标和理念清晰地传递给下属。身为职员的时候,若是被人问起工作的意义,很多人都会回答说“为了赚钱啊”或者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如果所有员工都认为这是工作的唯一目的,于自己于团队都是毫无益处的。说起愿景,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一件宏伟叙事,最好可以像经典的演讲那样打动人心,但实际上,真正的能力是体现在细节里的。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出战的途中,士兵一度因为口渴而不想赶路,于是曹操就鼓励他们说前方有梅林,走得快一点就能早点吃到酸甜解渴的梅子。士兵们听了之后精神一震,就又有了前行的动力。这大概是激励士气的最细枝末节的故事了,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没有打赢战争之后就怎样这样的许诺,但是却在短时间之内鼓舞了士气。传递愿景便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达,更是了解了员工的需求之后的定向激励。拿破仑曾经说过:“领袖是希望的代言人”,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因为他们在生活的苟且中迷失了,无法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优秀的领导者的作用,便是替他们拨开迷雾,成为一名出色的领路人,让他们在找到归属感,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二是要组建自己的高效团队,让每个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一路斩妖除魔,而沙僧则勤劳挑担,八戒则更像是整个团队之中的“开心果”,在固执的唐僧和暴脾气的猴子之间起到了调节缓冲的作用。因此,尽管经历千辛万苦,这个西行的小团队最终还是成功地取到了真经。想一想,如果唐僧让猴子挑担,让八戒打怪,让老实的沙僧去讨好求情,结果一定是惨不忍睹的。发现并且善于利用下属的优势领域,是成功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是要融入团队之中。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网上有一张流传很广的漫画,自大的老板,大腹便便(pian,第二声)坐在战车上,指挥下属拉着他前行,而优秀的领导者则翻身下马,和团队同甘苦,共进退;两者之间的效果差别不言自明。当然了,向下领导同样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这里,融入的意思并不完全意味着和下属一起埋头苦干,甚至干下属的活,充当下属的救火队员,而是尊重下属、一视同仁,并且尽可能地鼓励、赞许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信心与信任。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最后,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介绍了中层领导者容易陷入的三个误区:
第一,领导力是一种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等当上领导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第二,领导力并不等同于权力,它更多地是一份责任,意味着更多的约束而不是为所欲为。
第三,领导并不是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可以,领导需要做得更多。
接着,我们从向上、横向、向下三个方面介绍了成为全方位领导者的一些原则。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以身作则之外,这些原则基本都是围绕着与他人的互动展开的,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上级的左膀右臂,通过为上司肩负来为企业增值;要使自己和同事成为朋友,从而共同进步,帮助整个团队获胜;还要使自己成为下属可以信赖的人,发挥他们的优势,培养他们的能力,增加团队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