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的时候,和同事聊天,说起自己周末在家,一菜一汤一个馒头便是一顿饭时,脑子里漂过来的想法:如果不生孩子,可能再干几年我就可以退休了。
昨天写和客户吃饭,十几个一顿饭花了近5000元,买单的时候,确实让我很惊讶。特别是所谓的包间服务费,不足6000元有600服务费。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各种菜花样繁多,鱿鱼海参,应有尽有,卖相也颇为精致,好几个菜更是推着餐车现场操作,但说实话,我觉得口味也就那样吧,并没有让我感到惊艳。现在各种美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却再也难有让我们回味无穷的食物,好像都还不错,也仅仅是不错而已。食物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再减少,有时候想起来多少有些难过。最怀念小时候和刚大学毕业的那几年,小时候家里条件普通,母亲变着花样做饭,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回忆,只是再也没有机会吃到了。刚毕业那几年,也是刚脱离家庭,自己赚钱自己花,那种独立的幸福感往往在独立购物上体现,还有就是可以相对可以去一些之前没有去过的餐厅吃饭,对很多社会上的美食,是抱有新鲜感的期望,那时候真的会因为吃到一个好吃的食物而发自内心额开心。那是回不去的青春年少,是人生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
我是一个在吃上花很少钱的人。上周除了请朋友吃饭外,自己吃饭一共花了不到20元吧。如果不生孩子,5000块足矣让我吃的很好,并有很大一部分的结余,并不需要赚很多的钱。现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支出来源于购物,人情往来。购物要主要是护肤、服饰,现在也在不断克制自己,调整生活方式。降低不必要的无欲需求,更多的去关注内心,通过书籍、爬山、运动等等方式去充盈自己。
这两天再看俞敏洪老师的游记,心生佩服,每一篇文章都写得生动而出色,跟着他的笔触,游览大江南北。我算是第一次认真看俞老师的书,没想到他写的那么好。以前在我心里,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没想到原来作家这个身份,他也是如此成功。他没有一丝丝油腻之感,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徐徐道来,没有什么宏观的大道理,把家国情怀,历史典故融于散文之中,没有咬文嚼字,修饰辞藻,平平叙述,遍有无限乾坤。在我的认知中,猛写好散文的都是大家,小说靠故事情节推动,散文靠的是饱满的情绪和人生阅历,要不让人食之无味。俞老师的文章,不紧不慢,却能入心。我想,俞老师也是一个对物质要求没有那么高的人吧,他一定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不会沉浸在短视频里无法自拔,而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对生活和自我都有极致追求的人。
我的道行还很浅很浅,慢慢修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