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奉献,她一生只为一事来

她在19岁芳华正茂的年纪选择了去往大山深处支教,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到条件艰苦的山区支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用自身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离家乡近贤县两百多公里的大山深处---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块旧黑板、拼凑的课桌椅、破旧的教室就是学校的全部,这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很多孩子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10多公里的山路…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也曾让支月英打过退堂鼓。“这么年轻的姑娘,留得住吗?”已经习惯了山村小学频繁更换教师的当地村民来说,对于到此任教的支月英能否留下来,没抱任何希望。

然而,面对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看到家长对教师的期盼,支月英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并用实际行动改变着乡村小学的面貌。校舍年久未修、窗户四处漏风,她自己买来薄膜和钉子,把窗户钉好;孩子们的课本,教学用的粉笔,也是她和几位同事步行肩挑提运上山,有的家长交不起学费,她就帮着垫付(她资助过2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山里的人重男轻女,很多家庭不让女孩上学,她就挨家挨户、苦口婆心上门做工作,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在家。

就这样,支月英多年来先后辗转于洋下镇最偏远的几个教学点任教,把学校当成了她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把村民当成亲人。长期在艰苦地区超负荷工作,支月英的身体每况愈下。2006年,她还因高血压引起了视网膜出血,一只眼睛视力严重受损。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号上午,正在上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经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学校。考虑到支月英的困难,组织上多次给她调动的机会,但支月英都婉拒了。她说:“能坚持一天就干一天吧!”正是支月英的坚持,使得学校的教学成绩、综合评估、“普九”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乡亲们也亲切地称她为“铁人”。

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支月英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38年来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先后培养10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她依然继续在大山深处坚守。每当有学生回来看她的时候,支月英总会高兴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支奶奶”,从点亮一间教室,到点亮山里的一片天空,支月英成为扶贫路上的践行者,她的麻花辫也从乌黑变成了花白。支月英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呼唤另一朵云。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做那棵树、那朵云,用自己的灵魂去呼唤另一个灵魂,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支月英以培育三代山民的爱与执着,诠释了为民奉献的初心。她相信“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支月英像一支燃烧火焰的山村红烛,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支月英教了两代人,从“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她的不放弃,让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

她也成为了村民心中“最大的恩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