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欢喜冤家,说我父母是斗气冤家也不为过!在我的记忆当中父母的日常就没正常过。
【等车】
我们在镇上办完事已是晌午饭时间,回村的第一趟班车走了。“满满饿了不,要不吃了饭回去”“不要,等半小时有趟丰田的,坐这趟班车就是要走路进去”“哦,你决定,在这等着也好热”父亲一边同熟人拉着家常,时不时望望车来了没有。半小时左右来了趟班车,“不要坐这个车,等村里的车快来了,等下要走路太热了。”父亲抢先说了。“哦,”我不耐烦地接腔。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快过去了……(中间也有车回但不是村里的),“等到快热死了,坐哪个车回去走下路还没有在这里等车热…”我很不耐烦的说,马上意识到自己发牢骚止语了。“快了快了,现在快来了”父亲也有些着急的说。嘟嘟嘟!终于坐到车了。“满满,饿了吧。”“没有”父亲轻松的说。“要是开始坐哪班车现在已经吃完饭,为着不走这几步路等着几个钟……”我趁机对父亲游说。“反正又没什么事等就等下,难得走路……”父亲很坦然的说,此刻我就有点明白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水火不容啦!……
【砍竹子】
“砍两根竹子把菜园子整理下…”母亲喃喃自语。“要砍就砍边边上哪几根歪斜不长的…”父亲接腔了。转悠了下母亲在父亲指的相反方向砍了两根竹子。“跟你说了哪两根不砍,你硬愚蠢……”父亲带着怒火愤怒地说。“我就砍这根怎么啦……”母亲气冲冲地走了任凭我怎么叫也不理我。我知道母亲委屈了(因为母亲砍掉的竹子也是歪斜不怎么长而且被一颗树挡着的……)走就走吧母亲也需要平复情绪。“真是败家子娘们……”父亲一边牢骚一边捣鼓着他的碾米机。要是以往鞭炮点着了就好戏开罗了……而我选择默默地继续摘我的杨梅…………
哪天我主动找上父亲聊家常。当时我们不是以父女的方式而是以成人的方式平等的交谈,谈话过程中没有冲突,只有平静委屈的诉说和心酸…………屋门前学校的下课铃声让我们结束了这场对白,去接侄子的路上思绪万千错综复杂。哪天的记忆犹为深刻,我们从来就没有像两个成年人一样进行过平等的交谈,我至今记得那场对话的氛围十分微妙。父亲与我都感受到了我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在参与家庭琐事,父亲沉默了。
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年龄与成熟程度都使得我更关注家庭。我开始真正的思考,他们到底为什么吵架,他们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各自的性格与经历,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中产生了何种影响。
我也开始隐约明白,即便我真正参与到家庭沟通中来,如果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心自我的认知真的不愿意也不想尝试改变。哪么他们的争吵也不会有根本上的改善。当然啦!不断争吵、和好、再次争吵的循环仍然是他们生活的常态……然后将就着维持表面的家庭关系。毕竟他们的观念里(即骨子里)还存有中国最传统的东西。俗话说:如无相欠不会相见,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作为子女只能理解与沟通,其实是无力改变,也没有权力去改变他们的。
也是后来我才发现,成年后的我们总想要去改变他们,但这种“改变”总是基于他们该是怎样的父母,而不是他们本身该是怎样的人。(因为每个家庭都有不想长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