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一一韦志中
孩子天性须从容,道德发展有规律
孩子天生就知道对错吗?答案是否定的,要不然还用家长教吗?
儿童要区别对与错,首先要具备道德意识,我们都是根据道德规范来定义对错的,符合规范的便是对,否则是错。那到底儿童什么时候才有了道德意识,知道自己做的事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了相关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个有顺序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从低级到高级分四个阶段,其中影响儿童成长过程的主要是前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以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
案例中的小敏只有五岁,他的道德意识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她只是想到了自己需要钱,妈妈的钱包里刚好有,就去“拿”了,这个逻辑很简单,也是自己能理解的,因为他暂时还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着想,这和她那个年龄段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关。如果只是看到“偷钱"行为的本身,而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甚至实施了严重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悟空在五行山下反省了五百年年之后,终于说出″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此时悟空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之后一路跟着唐僧西去取经。
道德、法律、规范、习俗等这些都是成人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普遍行为准则,因为有了他们,社会才得以良性的运转。蒙台梭利说过,年幼的儿童没有是非感,他还生活在道德观念之外。在孩子受到相关教育之前犯错应该是家常便饭了,有些家长急切地想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往往对一些正常行为,赋予了过多的道德含义。对于一些七八岁的孩子,如果做出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会给他们贴上“小偷”、“骗子"、″暴力分子”等标签,随之而来的惩罚必定不轻,孩子也会受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当然孩子的错误不能忽视,需要及时的纠正和合理的引导,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审判”和″定罪”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判定对错也不是我们的重点,家长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教会其正确的做法,慎用惩罚。
青春期不可怕 ,正确陪伴是关健
作为家长可能潜意识里都希望孩子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听大人的话,懂礼貌、会说话,乖巧懂事。然而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可能跟父母的期望有所不同,悟空大闹天宫,我们的孩子也会在某一时刻迎来家长们最担忧最无奈的时期一一青春期。
那青春期有什么表现呢?主要有反抗父母、与父母的观念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烦躁。
其实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是事出有因的,并非孩子们故意跟家长作对。
首先从生理方面来说,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以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因为发展不协调,他们的心里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最后,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以后,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新要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就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在朋友中的地位,他们为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个性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也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是孩子追求自我、积极进取的一种体现。家长要客观的正确认识,更需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中的转折点。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呢?
首先,父母需要转变观念。明白反抗期矛盾的焦点在于: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其次,父母需要改变亲子观与教育观。作为父母习惯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待子女;缺乏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的认识;不理解儿童自我发展的成长特性,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现状和需求。
再次,父母应该正视亲子关系的变化。青少年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这期间他们对父母态度发生变化,以父母为范本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认为父母虽有缺点,但应受到尊敬。
最后,以友相待并尊重儿童的自主权。父母与少年儿童相处中,要和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关系,尊重他们应有的自主权与隐私权,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通过积极的引导,转化他们的不成熟和片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