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21年10月23日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已施行。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法。在学习本法中,其中第五条(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孩子一生当中受三大教育环境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教育占25%,社会教育占到11%,而家庭教育占到64%。家长最重视哪个教育呢?重视学校教育。这三个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是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出生是一张白纸,父母写什么,纸上就会呈现什么,父母是因,果在孩子身上呈现。你实施了什么教育,父母做了怎样的言传身教,孩子就会成为怎么的人。很多家长很困惑,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现那么多问题,逃课、厌学、冷漠、孤僻、沉迷手机游戏不能自拔等等,一直在问题的呈现者身上找原因,指责、抱怨、打骂、嫌弃孩子,还加一句,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不省心的孩子,有的家长无奈的说,如果是猫是狗,我还可以送人,可是他是我的孩子啊!却从不反省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亲手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个样子。不同类型的父母,他们身上的问题以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也会不一样。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沟通协调现象,当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发生事故问题,有的家长责怪学校、老师、同学,或者指责自己的孩子,没有沉下心来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同理尊重孩子,或者视若无睹,让孩子自己独自面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暴自弃,感受是父母不爱自己,不关心自己,甚至会在学校更调皮惹事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学校老师面对全班同学,时间精力有限,也无能为力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孩子就慢慢走向边缘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跟周围的环境相处,感受无助、无望,不敢面对想逃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未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家庭教育负责孩子的心性成长教育,学校教育负责孩子知识方面的教育,如果心性成长方面出了问题,学习成绩再好,未来也不一定幸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