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女博士因一句话跳楼:有多少父母,学不会好好说话》,讲的是一个在美国常春藤大学读博士的女孩,因不堪妈妈的指责,转身跳楼而亡。里面还有好多类似的故事,读后令人唏嘘。
作者有这样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语言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让你爱的人更爱你,也能让你爱的人离开你。
语言的魔力,既能让人上天堂,也能让人下地狱。学会好好说话,真的是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话谁都会说,但怎么说才能叫好好说话?
想起前两天刚看过的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非暴力沟通》一书。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提出来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所适用的原则和方法并不复杂,甚至看起来很简单。不过知易行难,再简单的方式,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地践行,也还是容易重蹈不好好说话的覆辙。
01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只是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表达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以解决问题,达到相互理解。
非暴力沟通有以下要素:
表达方:
① 观察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
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价。
② 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气愤等。
③ 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 提出具体的请求
倾听者:
借助对方的表达,关切地倾听。
通过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其建立联系,然后聆听对方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对方。
02 为什么语言会伤人?
可是,究竟是为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
不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种语言和表达方式,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言语上的指责,嘲笑,否定,不回应,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妄下结论等,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类因素导致异化的沟通。
1、道德评判
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比如: 这个人太自私了!他真是个冷漠的人……
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不幸的是,以这种方式提出来,很可能招致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即使他们接受批评做出让步,通常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可能是出于恐惧或内疚迎合我们。屈服于外部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
价值观各有不同,无所谓对错,要尊重差异。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就容易引起不满和冲突。
暴力的根源就在于此。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2、进行比较
比较也评判的一种形式。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别人做比较。
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些短语。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个人责任,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
因为我不得不做。
为什么欺骗顾客?
因为老板要我这样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选择权在自己手中,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通过惩罚来教训别人,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反抗。
03 表达自己--几个影响沟通的重要因素
1)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非暴力沟通要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说出观察结果。不要求绝对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我看见它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半小时;
“总是”,“从不”,“永远”,“很少,“经常””等词语表达的通常是绝对化的评论。
当不如实表达观察的事实,而是直接表达评价、指责,就会言过其实,别人就会反感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2) 被压抑的心灵,不被鼓励说出来的感受。
人们觉得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尤其是男人 ,一贯被赋予的形象,让他们不能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个太太说: “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
人们通常把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认为”,我们常常在表达想法,而非感受。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表达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表达感受)
其他表达想法的词语:
被抛弃,被羞辱,被拒绝,不受重视,被利用,被贬低等。
表达感受,需要使用具体的语言。
需要得到满足
兴奋,高兴,感激,振奋,幸福,满足,甜蜜,温暖,放松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词语
害怕,担心,焦虑,灰心,绝望,厌烦,不满,生气,愤怒等
3 )别人的言行可能会刺激我们,但感受的根源却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反应和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 认为自己犯了错
* 指责对方
*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是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甲: 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听起来是指责别人,自己的感受由别人引起)
乙: 你昨晚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我的感受由自己引起,与别人无关)。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的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通过批评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和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但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以指责评判的方式表达,最终导致对方的不满而遭遇反击。
4) 不能以合适的方式提出请求
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做什么。而且,重要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提出请求时,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越具体越清晰越好。
* 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我们需要请求他人反馈。
* 一旦人们觉得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是在强迫他们,因而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命令和请求的区别: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例:
甲: 我很孤单,希望你今晚陪我聊聊。
乙:我今天很累,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
甲:你真自私!(命令,强迫,指责对方)
04 倾听他人- 用全身心去倾听
以上是从表达者的角度来谈沟通,现在从倾听者的角度谈沟通中的问题。
通过倾听,了解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1)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倾听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有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说教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甚至会抵触。
2)用心体会他人的表达里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是什么
3)主动表达我们对体会到的事情的理解,并给他人反馈。
建议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便于他人对我的理解做出必要的补充或纠正。
– 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 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 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定酒店?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和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不会产生反感。
4)保持关注
在询问他人的请求前,给他人的充分表达足够的时间。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
5)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这时我们要告诉他们我们正处于痛苦之中,无法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可能会伸出援手。
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既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或换一个环境。
05 充分表达愤怒
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就难免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态度和反应。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并采取行动。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这样我们才能够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愤怒就不再存在。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满足需要。这也是一个过程,通过不断实践,我们会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表达愤怒的步骤:
*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不做。
*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了。
* 了解自己想要满足的需要。
* 倾听和体会他人,表达理解
*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尚未满足需要
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下意识的反应。 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是很别扭的事。然而我们要实现良好的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反复练习和实践。
06 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可以用来发展友谊,促进家庭和谐,改善公众交流,然而,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而对自己充满憎恨和不满。
因此,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很重要。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经常被使用来打击自己。这个词就是:应该。”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应该不那样做“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教训自己。例如:”我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我必须的改改了”,"我必须加强锻炼,必须戒烟了“。
当我们用”应该,必须“这样的词汇时,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让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应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人是自己的话,那么就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如果我们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才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通过叩问和倾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接纳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透过包容和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我们就为自己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它们。
我们出于爱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 ______ 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跟着自己的需要做出的选择,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那么,我们的付出就会心甘情愿,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和谐而充满欢乐。
结语
从表达自己,到倾听他人,非暴力沟通方式不仅帮助我们在外部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回归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也接纳和包容了自己的不完美,了解内心真实的需要,做出更好的人生选择,从而更加爱自己,更好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它只是让我们转变一下沟通中的观念和方式,不再条件发射式的,下意识地去表达。可是难点也在于它的方法简单,但人性复杂,难以把控。
说到底,还是去做吧,反复实践,慢慢地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方法变成自身的行为。相信懂得非暴力沟通的你,必定会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