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导读】
1、特别类似今人讲,道理懂了千万,遇事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2、所有经在我们没有实践前都是善知识,不是道,只有这辈子自己走过了,经历过了,见过了,那明白那是真的。
3、所以见世面、经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起起落落,比赚多少钱都重要。因为我们一辈子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明白人(觉者)
4、虚、静是方法,光知道静、虚不行;笃行是目的,遇事用克己功夫,一定要在事上磨,把小我放下,打小怪!静、定不是身体不动,而是心静方能笃行。语默动静无不作也,动静皆可禅定,可证菩提。
5、虚、静是人生之始,是柸模,胸怀、格局、境界、心胸,是本源、原则,是《大学》之道;
6、笃行是精神、是选择、是核心竞争力,是《中庸》之道。是践行本体论、是思维方法论,不急、不缓、不焦、不绥。
【译文】
陆澄问:“静守时,觉得自己修养状态还不错,但是一遇到事儿,还是做不到,做不好,这个怎么破呢?”
先生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修练,而不知道如何练就克制私欲,在事上磨炼自己的功夫。这样一遇到事,就又老毛病犯了。人一定要在具体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遇事不动心,才能做到静时动时都持守一个天理。”
【浅谈】
1、《大学》讲静和定,次序是“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在静的前面,先有定,然后才有静。如果静的时候才想到定,有事便定不下来。
2、先生最后说的“静亦定,动亦定”,是引用程颢的《定性书》:“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这个定,还是前面说的心如明镜的定。
3、这个“无将迎”,是引庄子“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定,“不为外物所移”,不被外界伤心、伤神、伤身,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也不刻意事先思虑,即不“默戏”、不演习,来了自然迎,去了自然送,一切本乎自然。
4、程颢亦言:“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居仁守义,该怎样就怎样,不为自己的私利,患得患失,自然我心光明,敞亮如明镜,应事接物举措得宜,合乎天道。
5、一切都是事上磨。先生晚年更少言静养功夫。以经解经,与39、202、203、204、256、262章互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