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接到某行客服电话,推荐我办他们行的某款信用卡,blabla地说了一堆相关权益,由于语速过快环境嘈杂,没听得太清就匆忙同意了。
挂电话之后咨询了在该行工作的朋友,问这个卡是否好用,朋友说这个卡好用是好用,但需要每年支付1000元的年费,要不就年消费超过25万。
啥,1000元年费?25万年消费?我是掉坑里了吗?这两项都被我本能地排斥在外。话不多说,赶紧给银行客服打电话要求取消,结果打了好几遍,都接不到人工服务上,有些恼火。于是,把这件事告诉老公,让他帮我取消。
结果,老公一听说,很吃惊地问我,是不是XX信用卡?我说是。他说这个卡很难申请的,你先别取消,我来研究一下。
听他这样一说,我也有些好奇,究竟是什么卡,要收年费竟然还很难申请?忍不住上知乎一查,还真是,这款信用卡人气还挺高。经知乎大神一分析,一年下来各种刷卡返现的钱远超年费,尤其适用于家庭。
这样看来,办卡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暂不取消了,看看申请下来的额度再做决定。
等上面这一来一回结束,竟然已花去两个小时!懊恼不已,这点小事值2个小时吗?太不值了吧,得从这件小事上找点教训才行。
经反思,发现自己在这件事上暴露出一个不良习惯,那就是急于做决定。当客服推荐我办卡时匆忙答应,当我听说卡有年费时又急忙想要取消,并没有认真想一想,只是凭主观感受决定。
但是当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时,发现原先的决策并不合理的,于是一遍又一遍地推翻。
那为何我要急于做决策,急于做决策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回想当我答应客服办卡时,是被她所描述的权益吸引,并没有仔细询问自己需要付出什么,为了获取那些权益匆忙答应。接着听说有年费于是又想取消,是因为不愿意承担1000元的年费付出,为避免损失又匆忙做出取消的决定。
这样一分析,就看见了背后隐藏的东西——原来是趋利避害的本性。不想失去好处,也不想承担损失,在权益和损失之间做权衡,这本无可厚非,但仅凭有限的信息做出的权衡和决策是很难合理的,即使拥有很高的决策力,也需要丰富且正确的信息来提供做决策需要的背景资料。
而我匆忙做出决策,严格来说都不能算决策,只是根据新增信息做出的条件反射罢了。这个习惯得改!想起马克吐温的一个形象比喻,“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哄下楼。”
如何哄下楼呢?
认真想来,生活中恐怕有99%的情形都不需要即刻马上做决定,可以事先计划好,或者事后思考好。如果压根不需要即刻做决策,我这匆忙决定的习惯完全没必要,没有帮助反而可能因不慎重给自己带来损失。所以,遇到需要决策时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分辨是否需要即刻决策,如果不用就先应接下来,告诉对方自己想一下再回复。并把这个过程内化为习惯,逐渐替代原先的。如果需要即刻决策,那就搜集尽可能多且正确的信息,再做决定。
总结一下,如何改变自己的习惯?第一步,通过日常小事看见自己的习惯。第二步,分析习惯里隐藏的心理行为机制。第三步,培养新的习惯替代之。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看破”,看见的同时老认知便开始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