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给自己定的计划是12天读完这本书,这几天读下来,朱先生的干货实在太多,好书不是从匆匆读完了事了,决定放慢阅读速度,好书自当值得细嚼慢咽。虽是细品,也不是无限慢,计划一个月内读完,把每章拆解出两章来读。
好诗必有一番意境,呈现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以如下面两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終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到诗的境界,"见"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必有"觉",觉有兩种,"直觉"和"知觉"。
直觉是对个别事物的知;知觉是对事物关系的知,是理性的。
朱先生拿梅花来举例:
看见一枝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这是冬天开花的植物‘,”它的花香,可以摘来插瓶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共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是“名理的知”。
当你凝视一枝梅花,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它事物的关系。感觉到意象,这种“觉”是“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这并不是说要作诗要否认思考。诗一首诗和做一首诗都须经过艰苦的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出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便是“灵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象,就没有完整的形象,也无法形成诗的境界。
总结:这一章节其实中心点就是,诗要靠直觉产生独立的意象境界才能称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