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在桃源般的祖师道场,这次准提法会殊胜圆满,法雨普覆,我亦受益良多,无比感慨宏师父所传承教授的持咒调气方法之难得宝贵,感到此法与安般法门关系深密,或应说本来就是同一样东西。不过当代人普遍气血瘀滞,意识散乱,开口唱诵比起单纯观息更易下手,能逐渐深入。
唱诵时对应出息,一口气念完后对应入息。这两步宏师父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唱诵时喉咙放松,字字清晰;一口气念完后吞咽下去,不要管鼻子吸不吸气,气自然会充满。
唱诵的要点还较易把握,但吞咽就不好理解了。初听闻此法,并加以试验,我不禁觉得匪夷所思,认为呼吸的入口要么是嘴巴,要么是鼻子,现在一口气念完后,嘴巴闭起来,鼻子又不要管,哪里进来下一口气呢?
但师父讲了就照做嘛。每次一口气念到差不多都提醒自己做吞咽的动作,没口水也咽一下。起初鼻子肯定会明显吸气,也只好随它。后来不知不觉,哪一天忽然体会到了,吞咽后气的确会自然充满。之后进一步于圆满次第时短暂的体会到鼻息停止。
蒙法会力量加持,在洞山期间,受益于宏师父所传授的调气方法,我对“息”的认识较前深刻了不少,把圆满次第从熬时间变成了修法的重心。一些体会罗列如下:
1.数息时数的是呼气之后、吸气之前的驻留。数的数字像箭一般射中这个停当,将数字所牵引的心念与呼吸间的“息”拴起来。
2.呼吸宁静到一定程度,我会去听脉搏和心跳,往往还很激烈,听一会就会平静。
3.止息绝不是憋气,而是气充满后的平静状态,有点像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一切反应还是进行的,不过现象很平静了。
4.呼吸的宁静对身体精力的恢复大有裨益。从左右鼻孔均通畅、苔相的变化等等可以体会到。
5.呼吸宁静,连带的是念头的清净,但不代表起念头的功能消失了,而是观察力变得明晰。因此对习气的察觉会细微些,观想也会容易不少。
6.呼吸本身是无常的生灭法,一切现象都是身体正常的反应,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故既不应预想一个状态去追求,也不该设法要停驻在某处。观息出入,关键是“观”。
7.观息时,我会反复体会“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两眼一闭,就关在了“黑漆桶”里,一片业识奔如许。当我察觉到走神时,往往是在滔滔不绝的讨论什么,反省到其虚妄本质后,就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一小会讨论的声音和内容就会烟消云散。
内心无喘:最新的体会。当接近鼻息停止时,心轮的位置感到一股短促喘息的力量,却没有真正的带动呼吸,仿佛是粗呼吸的惯性,静一会它会逐渐平缓。不知是否与此句有关。
心如墙壁:感觉南老师传法的挂像就是心如墙壁相。
可以入道:还不了解会入什么道。
8.修止观是目前实际的目标,也认为一开始任何法门都是帮助朝这个方向去。感到静的力量出现时,各种习气并不会随之烟逝,而会成为工夫更进一步时的阻碍。由此认为修行的关键还是在起心动念,止定的力量是用来帮助破开这些结使的,而反过来,若结使坚牢则止定的力量也很难培养。粗读《达摩禅经》第一章,在讲安般的实修前,先有这样一段:
先当起等意 习行慈心观
须当止瞋恚 令暂息不行
烦恼暂止息
次当净尸罗 尸罗既清静
三昧于中起
三昧已修起 观察应不应
善知应不应 修向所应作
既向所应作 专念系心处
可见发心之重要。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法会,前后几番撞到类似“为何学佛”的问题,一开始竟懵住,给不出一个下意识的答案,原来修行路上,不知何时已在埋头打转,为盘腿而盘腿,为持咒而持咒,未真正发起过出离心与菩提心。惭愧之余,更当警醒。
9.南老师所开示十六特胜的重点对习行安般法门是至为宝贵的。收录在《呼吸法门精要》一书。
10.修行过程中的进展,都发生在用功的时候。死功课很重要,所谓死,就是雷打不动。因为要雷打不动,所以我给自己定的很简单,每天抄心经一部,默持药师大愿一遍,简单才好坚持,坚持胜过一切。
11.教理要弄明白。法会期间,几次注意到“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要性,但自己却连四念处都稀里糊涂,很惭愧。
另。我盘腿功夫并不好。整条左腿问题不少,血管瘤、关节炎、静脉曲张,大腿开刀切除过部分肌肉,不影响正常生活。单盘1小时左右,勉强能双盘,最近观息的体会与坐姿关系不明显。感觉盘腿最好的方法是熬。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诸贤圣僧,诸天龙神护法。
顶礼南公怀瑾上师,上法下程法师,上秉下宏法师。
感恩促成法会圆满的一切善缘。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愿与会师兄师姐菩提增长,法喜充满。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