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赢不如心里明:当我学会在争论中沉默

嘴上赢不如心里明:当我学会在争论中沉默

杨振宁先生去世,关于他的新闻与讨论再次涌现。我在一条称赞其夫人杜致礼女士美貌的帖子下,留言道:“也不看看杨振宁年轻时候多帅!”随后,这条留言引来了各式各样的评论:“没有李政道帅”、“没有邓稼先帅”、“谈不上帅”……

看着这些回复,我没有像过去那样逐一辩解,而是陷入了反思。这明明是一个极为主观的审美判断,为何以往的我很可能会为此争得面红耳赤?这一次的沉默,让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内心某个部分,悄然生长了。

一、从“捍卫堡垒”到“欣赏风景”

曾几何时,我把自己的每一个观点都当作一座需要誓死捍卫的堡垒。任何不同的声音,都如同来犯的敌军,必须全力击退。

记得有一次,我和好友争论影星范冰冰的美貌。她认为范冰冰惊为天人,我则觉得美则美矣,缺乏特点。我们为此耗费了半天口舌,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几乎不欢而散。

后来,当看到王思聪在网上评论范冰冰时,我反而下意识地站到了好友的那一边,用她的观点去反驳王思聪。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我发现自己思想的“前后不一”。但现在我明白了,那并非简单的摇摆,而是我的思维开始“流动”了。我不再固守于一个僵硬的“立场”,而是能够根据情境、对象和语境,进行更复杂的思考。我不再是在捍卫一个“结论”,而是在体验思考过程本身。

成长的第一步,或许就是意识到:许多事,本无绝对的对错,只是各自看到的风景不同。

二、沉默,有时是更深的理解

昨晚,我读完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内心被一种巨大的悲伤与堵塞感笼罩。我迫不及待地去网上寻找共鸣,却发现豆瓣满是原文摘抄,而微博则充斥着尖锐的批评,将作者斥为“老登”,指责他意淫女性。

我关闭了网页,没有留下任何评论。虽然我内心并不完全认同那些批判,但我理解这种解读的由来。我看到的,是一个女人极致的、近乎病态的爱情,是她因爱而生的卑微,以及在这种卑微中,她通过其他男人来实现的一种扭曲的“能量平衡”——你赐予我的折磨,终由他人来偿还。这爱情里,竟也藏着一种宿命的轮回。

我没有出声反驳,不是因为怯懦,而是因为我的内心能够同时容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对文学悲剧性的震撼,以及对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认同。沉默,让我守护了这份理解的复杂性。

真正的成长,是拓宽内心的疆域

回看关于杨振宁先生外貌的讨论,我之所以能平静对待所有反对声音,正是因为我终于懂得,无需通过他人的认同来确认自己。

“嘴上一定要赢”,本质上是一种心智的狭隘。它意味着我们的内心空间太小,小到只能容下“我”这一个坐标,任何异己的存在都是威胁。而成熟,就是一个不断拓宽内心疆域的过程。

在这个更广阔的空间里:

我自己的观点和与我相反的观点可以安然并存。

对崇高的感动与对局限的批判可以同时被理解。

一个曾经热衷于争论的我和一个如今选择沉默的我,都是真实的我的一部分。

当我们不再将每一次对话都视为需要赢得的比赛,我们才真正开始倾听、理解并与这个世界建立更深层的联结。

所以,感谢那次关于“帅不帅”的小小风波。它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放下唇枪舌剑的胜负心,方能收获海纳百川的明净与从容。 这份于喧嚣中获得的沉默,不是成长的标志,它本身就是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