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不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我不爱说话,因为我记得在我大约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小姨就语重心长的嘱咐我,要我平时回答问题不要只是摇头或者点头,而应该说“是”或者“否”,虽然那时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很听话,还是牢牢记住小姨的话,并按照她的要求去做。
于是我不再是一个只会点头或者摇头的小女孩。
但我天性羞怯,几乎不主动与人交往,甚至要我在过年的时候跟大家说个恭喜发财,我都死活不说,一来我很害羞,二来我很讨厌被别人逼着做某一件事。
要小孩子做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不是逼迫他,而是引导他。可惜那时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且后者需要大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渐渐地我长大了,当然我并不是那种人见人爱的交际花,但我也有自己小圈子和正常的交际。或许我有些孤僻,因为我觉得当我需要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就一个人玩,而我需要小伙伴陪伴的时候,我就出去找他们一起玩。我觉得这样挺舒服的,我父母也不怎么管我,但是大家还是给我按上了一个孤僻的名头。
孤僻,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贬义词,至少,在当时的标准看来,一个小孩子应该能歌善舞,能言会道,活波开朗,才是大家喜欢的、优秀的孩子。
那我孤僻的时候,我都干些什么呢?我会玩一些扮家家的游戏,比如说用纸片做一些小人,用画笔给他们画出面貌,图上颜色,他们就成了国王、王后、公主和王子。然后再把小毯子放在床上,这就相当于他们的城堡,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就这样我开始编织各种故事,让他们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如果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也不是不能玩,但是我有时会喜欢自己一个人编故事,沉醉在其中,不喜欢被别人打扰。
所以,在我的父母眼里,我就是一个特别乖的孩子,不需要缠着他们,一个人就可以坐在那里玩上好久。
我小时候不觉得我这样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渐渐长大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我说,你这种性格不好,你不合群,你不出众,他们不再夸奖我听话乖巧,而是说你越长越难看,越来越不可爱。
于是我很沮丧,而且我真心认为大家说的是对的。
等我再长大一些,上了中学,我知道自己就是一个不活波不可爱的孩子,可是我只能那样,我成不了活波可爱的孩子,所以我只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和自卑。
“我希望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这是《玛丽马克思》中马克思说的话,这一段话深深说出了我童年某段时间的体会。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个孩子的心中会有这样的想法,就像每个人成长的经历各不相同一样。我认为孩子在没有形成自己的三观之前,他所有的行为及对自己的评价是来自于外界,也就是说,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其实无法正确认识到,他需要通过身边的家长、老师、同学来认识他自己,调整他自己,而某些认知肯定是有偏颇的,所以就会让儿童对自己的认知产生误解,形成自负或者自卑的心理。
更遗憾的是,在我们生长的那个年代,大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就连对自己的看法和观念都无法修正,更别提引导孩子了。而教育的另一个极端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束太过严格,几乎让他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好在时代会变,在如今这个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尽管主流的价值观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社会变得更加宽容,也更容易接受有不同想法和观念的人。
回到正题来,大约在我的大学时代,我才真正开始认识自己,不再那么迷茫和痛苦,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特别是在一个没有偏见的环境下(比如刚刚当时兴起的网络),我很容易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变得幽默风趣,我也可以活泼开朗一些,更重要的是不是只有成绩好,才有资格被喜欢。
天知道,这种单一的主流价值观——只有成绩好,才能有出息,才能被人喜欢,扼了杀多少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我们不是不需要学习,也不是不该努力学习,而是要知道学习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所以好多学习好的人出了社会无所适从,而学习不好的人出了社会反而如鱼得水,这也就是因为社会的多元化让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可能。
在我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只是认识到自己的某些优点,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接受自己的缺点。就像我一直都努力让自己不那么内向——因为这是一种缺点。
直到我去年读了一本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我才明白,原来对于内向性格,还有不同的说法。
其实内向作为一种性格它是中立的,没有比外向性格更加低等(这可是很颠覆的观点,因为从小到大,所有的人都认为外向性格好),或者也可以说是有劣势也有优势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都只看到了外向性格的外显优势,而忽略了内向性格的内隐优势。
书中举了一些例子和人物来说明内向性格在他们身上发挥的作用,有很多名人和有成就的人,都不一定全是外向者,就以爱因斯坦为例,恐怕没有人会认为他是活波开朗的人。
正因为内向性格的人更善于独立思考,深入思考,所以很多做学问的人,大都是内向者,那么,你能说内向是种不好的性格吗?
另外,在很多其它领域,包括管理这种貌似外向性格更如鱼得水的岗位,也同样有很多做得很好的内向者。
依照作者的观点,内向性格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竞争力,不一定需要我们进行否定或者排斥,她认为这种性格特征是天生的,就像外向性格一样。不同性格的人会选择不同方式来让自己感觉舒服,就好比热闹让外向者觉得兴奋有趣,安静让内向者觉得安全放松一样。反过来,如果把安静给外向者,或者热闹给外向者,都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当然,很少有那种极端的外向者或内向者,大多数人只是更倾向于一种。你在进行哪一种活动后会觉得精力充沛或者精疲力尽,就能够说明你的倾向。
曾经,作为一个内向者我觉得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外向,要改正自己内向的缺点,如今,我才明白,其实这并不需要作为一个缺点来改正,内向者无疑需要社交,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融入社会群体,但更重要的是,内向者可以也应该找到自己恢复能量的办法,他们可以享受一个人的安静时光,并不需为此感到焦虑和不安,内向者要接受自己的这种内向性格,并学会享受它,让其成为自己真正能量的来源。
另外,内向者常常也给人一种不大爱说话、不擅长与人交流的感觉,其实内向者如果谈论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往往能够滔滔不绝,他们更喜欢交往的深度而不是广度,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
所以,我是内向者,这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