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讲中,我们讲到了开设这系列微课的初衷,因为见到了太多的妈妈,因为孩子休学问题而完全的否定自己,甚至因为走到错误的努力方向上求助到绝望,所以这系列微课需要我们和督导小组的学生们共同来完成,然后以休学现象为代表,讲到了大部分孩子休学问题,他不是因为学习成绩本身,而是学习之外的一些因素主要表现在,我把它归为了七大类。
就是第一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弱,第二类:青春期之后孩子的人际问题,第三类孩子的情绪疾病问题,第四类孩子受不了,受不了苦的问题,包括身体的苦和情绪的苦,第五类是孩子对抗的心理状态,第五类是孩子的思维里的困境,没有出入,第七类是孩子内动力的缺失,大家如果已经没有太多印象或者不记得的话,就自己。
对于上面提到的这七类,如果大家不太记得了,可以再重新爬楼回听一下这上一讲的内容,那上一讲结束之后,看见群里很多同学开始对照所讲的内容和自己家孩子问题对照了,然后大家会着急的想该怎么解决想要方法,这个是能理解,但是呢。那首先我们还得继续细化的看到孩子的几个问题,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时刻,就比如说有的讲到孩子受不了苦,那你就要在孩子他生活中的很多很多的方面,生活中,学习中,然后父母让他做一些什么事情等等,各个方面,看到孩子受不到苦的问题,看到孩子心灵状态的对抗也是。
就是要看到孩子在生活,在学校,在他的方方面面看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只有在问题体现在哪些一言一行中看得足够清楚,那我们后续调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才能从每一个很细微的世界,每一次的一言一行中去调。
其次,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形成的原因,然后呢,这个形成过程和我们有何关联?
因为孩子在我们这个家庭长大的吗?那和我们有关就是必然的了,当然关于孩子的问题为何一定和父母有关,我在这里不展开讲,因为这里默认大家都是知道的,如果对这个部分还有疑问的,可以看公众号,文章就是札记父母篇的一至十篇,所以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和我们有何关联?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为何又是这样的反应?在我们长年累月这样的反应之下,怎么积累出了孩子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大家一时可能反应不过来,你可以先记下来,后续呢,当孩子某一些方面的问题,我问不知道怎么内省的时候,就是你看到孩子某些方面的问题,你想调整之前内省,你不知道怎么内省的时候就先对着这几个问题来看。这是网络上能够给到大家的一个最有效的思路。
问这几个问题呢,是因为只有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探索的够清楚,那我们解决起来方向才是明确的,不然我们是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这样的话都是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尤其是我们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阶段,大家千万千万不要这样,那这部分任何一个就是原因的部分,他任何一个家庭具体问题上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呢,因为是在网络上,其实讲课性质的我们没法引导的特别细,然后只能先说依然是先说一些共性的问题吧。
因为这些针对性的原因探索,它背后都会涉及到我们父母的认知,反应,三观,心灵状态等等,所以我们就先从这几个面相来说。
第一个先说认知观念的问题,就来督导小组的妈妈就来我们督导小组学习的,妈妈很多来听课之前都已经求助过很多年了,求助过很多个平台,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就是孩子休学的时间从几个月到三四年甚至七八年不等,那基本上是孩子出问题不久,慢慢就开始求助了,也就是慢慢的求助,时间也是从几个月到三四年甚至七八年不等的,但求助了这么长的时间,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基本的理念有问题,就是大方向出问题啦。
最常见的比如对于已经是青春期的孩子了,对于从小本就不缺爱,本就是被关注过多的孩子依然奉行无限的爱悦纳,包容理解的理念,而对于已经因为父母给予过多,过于围着他转,而无动力趴窝的孩子,还在奉行敞开钱袋,无条件满足。
孩子从小就不缺爱,从小就是被过度满足的,那问题显然就不是出在缺爱,不是出在匮乏了,既然不是滥用无限的爱,包容,悦纳,满足等等这些理念来继续对待孩子,那孩子的问题怎么可能解决,其实这些反而是会导致孩子更不想出来,更怕窝在家,问题是会更严重的。
那还有一些是因为妈妈学了很多心理学的理念之后,就不加分辨地将心理学的理念用于家庭教育,比如说心理治疗中对负面情绪的接纳,同理等。
在家里,他就不管何时,孩子有情绪之后,都是先共情先同理,而不是先立住是非,甚至不分孩子是否已经本就有错在先了,部分孩子的行为是否不合适,部分事情是不是必须得做的都去先理解,先接纳。那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我有情绪,我最大,别人都得理解我,包容我是天经地义的,那我有情绪了,我就该做的就可以不用管了,那他带着这样的认知去,即便去复学了,他受挫也是必然的了,这一块儿是非常普遍的,并且这一块是很多妈妈不容易识别的。
因为太根深蒂固的觉得害怕孩子有情绪,觉得孩子有情绪,我就得赶紧同理赶紧理解了,一方面自己本来就这么觉得,也会这样反应,另外一方面就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之后,然后就不加分辨地这样运用。他都会加重孩子陷入自己的情绪中,或者有一点点事情情绪就会过度的反应,过度的陷入其中,根本没办法自拔,这样一个现象。
还有一些是学习了心理学中关于原生家庭关于创伤等这些基本概念之后,就特别害怕孩子受伤,从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不敢管,不敢对孩子有要求等等。
还有的是学习了家庭教育心理学之后,检视过往和孩子的相处,就觉得自己做错了很多,从而对孩子很内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就会补偿孩子啊,这些就必然导致孩子走向受害者意识,孩子会觉得父母曾经做了什么什么,导致自己现在这样觉得父母对不起自己,觉得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那如果是这样做孩子,他生不出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动力的。
还有比如说大家学了很多家庭教育课程之后,然后有一句话叫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那如果我们对这个观念是不分立场,不加选择地运用它一样会出问题,不知道这句话针对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父母来讲,我们确实是要借着孩子的问题来检视自己,提升提升自己,但是他这句话却绝对不可以为孩子所用,不能成为孩子觉得不为自己的问题负责的借口。因为如果我们父母搞混了,我们父母对孩子说,你的问题都是我们造成的,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怎样怎样造成的,那必然它导致孩子的受害,甩锅不为自己负责,当孩子已经受害甩锅不为自己负责之后,我们再想去挑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有动力都是不可能的了。
还有一些就是因为求助了不同的机构,理念不一样,对于孩子的对待,孩子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最典型的,比如说孩子刚休学的时候觉得是自己错了,然后给孩子觉得自己给孩子的爱不够,自己不理解孩子。
就开始对条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呀,包容,悦纳,理解等等,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看起来好像亲子关系会变好,孩子不闹腾了,但其实我们知道这个肯定是表层的,是因为孩子很舒服嘛,他肯定就不闹腾了,但是呢,会发现孩子的趴窝现象是越来越严重了,孩子的能力是越来越退化的。
那我们继续学习了,另外的平台之后,他可能又告诉我们要把孩子逼出去,不能让孩子抛趴窝在家,于是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逼孩子出去,就是这种逼孩子的方法,我们见到各种五花八门的,有的把家里的锁给换了,还有的甚至把孩子的床板都给卸了,有的是跟孩子在家里拉拉扯扯,一直推孩子,就是逼着孩子出门,就是让孩子要么上学,要么打工,没有第三条路,那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和父母又走向极度的对抗。
当孩子的内心能量都是在对抗父母的时候,他怎么会把内心的焦点,把精力用在自己的成长上呢,并且若孩子他存在的那些问题,比如说我们上面讲到的第一讲里面讲到了那七大类孩子的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只是逼孩子出去,那相当于是孩子内在该准备的那些都没有准备好,他适应社会该有的能力都没有的时候,那这个时候逼孩子出去其实是很有风险的。尤其是你一次一次的逼孩子出去,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应该出去,但是呢,它因为那些基本的品格是不具备的,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缺了什么,那外面它必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受挫,那这样其实孩子很容易走向一个很深的绝望,这个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那还有一些观念的误区,就比如说在之前的一期微课中已经讲过,就是,孩子已经是一种受害者意识的状态了,觉得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然后陷入自己的情绪中怪罪父母怪罪老师,但是呢,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父母不能识别,还是用对待受伤孩子的方式来对待她,也就是孩子,她是因为受害而有情绪,他是试图用自己的情绪来习惯性的用情绪来控制父母的时候,那我们依然不能识别,我们觉得孩子是受伤了,我们还是赶紧的同理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还是对孩子去抱抱去爱等等,那这种方式,这种时候,他也必然是造成孩子越来越受害,越来越不为自己负责。
插播一下,就是这里关于孩子他是受害还是受伤?我们很多妈妈自己是识别不了的,也正因为识别不了,我们才会陷入这个误区,这个微课在之前四月份的时候讲过,那如果大家依然有这方面的需求,从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哈,如果大家依然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后续可以再讲一次。
还有一些观念的误区,就比如说对于有些家庭本来就已经失去了,孩子本来就已经不尊重父母了,甚至孩子一直试图让父母听他的,然后这种时候我们依然奉行要尊重孩子,要倾听孩子的声音,那这个家庭中父母更不可能去主导去影响孩子了,当我们父母不能去主导去影响的时候,父母的话孩子根本不当一回事的时候,我们说去调孩子的什么什么问题,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这个最大的前提失去了,当家庭失去这个主导和影响的时候,孩子的无动力迷茫也是必然的。
至于为什么说家庭失去之后,孩子的无动力和迷茫就是必然的了,这个也是一个专题了,这个部分不展开讲,大家具体的就看札记父母篇的成人化系列。
这个部分也涉及,就是大家没有搞清楚我们各种包容啊,对孩子的包容、接纳、尊重、同理、自由等等,这一切都属于西方心理学的概念,那我们这些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它运用于咱们中国人的家庭的时候,其实首要的前提就是家庭序位正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序位是第一原则。
当然序位,权威等等这些词我知道这些词说出来这个词本身都会导致一些人很难受,甚至很反感,然后他会有一些不好的联想,但是在他的世界中,他难受反感,觉得不认同这些,也有自己一套很严密的逻辑的,然后那其实这个部分他跟我们自己的内在的修为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我们不展开。
这个部分因为涉及的内容很多,像我刚刚随便列举了几种,只是大概的列举了一下,大家都听到有这么多类,并且这些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日常对待孩子问题的方向就是如果错了,基本上就是南辕北辙的那种,也就是会离我们想要的目标越来越远,孩子的问题甚至会越来越严重。
二,父母的心灵状态。
那关于孩子的问题背后所反映的我们父母的问题,除了认知观念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父母的心灵状态。
当然父母的心灵状态,它既包含妈妈的状态,也包含爸爸的心灵状态,但同时呢,爸爸和妈妈的心灵状态,他们两个是彼此相互影响的,因为既然是夫妻,他一定彼此是深度影响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督导小组经常是只需要一方来,就是有这一方来,这一方你改变的彻底改变得到位了,你是足以推动你整个家庭的。
在督导小组,因为求助的妈妈居多,所以这一点我们会从妈妈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那从妈妈的角度,也就是说妈妈,她是一个小女孩的心灵状态,还是一个女主人的心灵状态,因为在结婚之前还很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从小女孩慢慢走入婚姻的,但是很多人进入婚姻之后,这个小女孩状态还会持续很久甚至很多年,甚至孩子十几,二十多岁了,妈妈依然还是买的小女孩状态。
这个反映在具体的现实中,就比如说有的妈妈孩子都已经十几岁了,妈妈已经40几岁甚至五十来岁了,但是呢,妈妈的内心,他一直住着一个公主梦。一直渴望着自己就是那种言情小说中的女主角,甚至归无意识到用言情小说️的爱情观开生活,对夫妻关系有很多幻觉,理所当然地觉得先生应该如何如何地对待自己,即使自己不说,先生也应该理解自己,满足自己等等,而现实中的先生肯定是不可能按照他内心的这种幻觉来对待的,然后呢,就会生出很多的怨恨很多的不满,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爱,然后不幸福。
家庭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会渴望先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支持自己,若没有做到就又会升怨。
但是呢,在她的世界中,她是不知道这些理所当然是有问题的,她甚至觉得他自己也很努力了,所以就很容易的觉得委屈无助。
也就是说妈妈,她还是一个渴求别人来主动给的,主动给自己关心,给自己爱,给自己理解,给自己包容,给自己帮助的这样一个小女孩的状态,那当妈妈是这样一个小女孩状态的时候,他如何去教育好另外一个孩子呢?
而女主人的心情状态就是:这是我的家,我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那她想问题的方向会是:我想要什么样的老公?我想要什么样的孩子?我怎么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他是这种去承担去达成自己达成事情的思维,也就是这个家的一切,都和我有关,那这个家的一切问题,她都是我要想办法去解决的,她是直接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承担者的位置,那这个和小女孩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总体来说就是当我们一个女性,我们是小女孩的心灵状态,还是女主人的心灵状态,我们家庭的走向是会完全不同的,就算我们去求助学习的时候,你在一模一样的平台一样的老师来协助我们,我们学习的效率也是不一样的。
这个部分今天先概括地说这么多,就是具体来说,小女孩和女主人的心灵状态分别是怎么来的有何区别?在这两种不同的心灵状态之下,我们面对家庭问题夫妻问题孩子的教育等等的心态方式有何不同?我们要如何从小女孩的心灵状态去到女主人的心灵状态?这个我们后续的微课再细讲。
第三个部分:就是父母的感知能力。
就是很多妈妈,她会觉得说为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我说话,或者为什么孩子都不愿意理我?为什么老公不愿意和我交流?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孩子的问题,是老公的问题,觉得他就是不肯说我怎么问他都不说,那一般来说他夫妻一开始都会有话说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很听我们话的,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就慢慢地不说了,不听了。
那这种时候一定是对方觉得讲了,我们也听不懂,讲了也没用,才慢慢的不再讲,不再交流的,也就是说对方会觉得讲了,我们也不懂,讲了也没有用,它其实是指我们的倾听能力,我们同理他人的能力其实是出了问题的。
关于我们倾听他人的能力,同理他人的能力,真正听懂别人表层话语背后的那个诉求的能力,这个部分也是咱们督导小组学习的时候第一关就需要训练的了,因为我们这个部分都不具备的时候,我们说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解决夫妻的问题,这个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你连听懂都做不到,那你说去解决,这个肯定是就是没办法的啦。
问题他就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情况:
第一种就是类似于在变形记这本书里面,我们在镜子那个系列里面讲到的佳明的爸爸佳明家的案例,就是在佳明爸爸的这一代的父母这一代,很多在生活得很艰苦,然后一路走来也吃了很多苦,经历了很多的艰难,是从来都没有精力顾及自己的感受的,也就是说对于有的父母,他是感知屏蔽到自己都不知道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谈倾听同理,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一个感知复苏的功课,那如果大家对这个部分没有概念,可以先去看一部电影~就是海洋之歌。
看海洋之歌这部电影有很多妈妈是看这部电影都完全看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这个就可以直接推断,就是我们感知屏蔽只能说已经非常非常严重了。
还有一种是妈妈本身就属于比较任性,比较自我的类型,就是会对别人要关注自己,要理解自己的要求比较高,但是你让他去理解孩子,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他难度就比较大,他潜意识里面也是不愿意的,所以他会听不懂对方,对方可能已经非常非常的痛苦了[流泪],他还会没感觉这个,也就是我们常人说的,就是比较自我比较任性的一个类型,她也会面临这种问题。
这个部分我嗯不展开讲太多,因为关于感受复苏,我们在前期的微课中已经讲过了,因为感受复苏这个部分就属于如果你体验过了,你就是很容易懂得,而如果你没有体验过属于别人,用很多很多的文字去描述,你还是会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除了海洋之歌这不电影,我们公众号也有一部分相关文章,大家可以对照着看一下。
除了上面说的父母的认知观念,父母的心灵状态,父母我们父母感知他人的能力之外,还有个非常重要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但是几乎被我们所有人都忽略的板块就是父母的三观。
第四:父母的三观。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三观不正,听起来似乎像骂人的话哈,所以就是基本上在没有来督导小组之前,在我们还在网络上协助大家的时候,我们基本是不会说一个人的三观是有问题,即便这个呈现的很明显,我们也不会说,因为这个一般人听起来就觉得在骂人,所以会引起很大的反弹。
当然我们在网络互动的时候,在网络上协助大家的时候,不怎么会直接指出这一块除了容易反弹之外,还因为这个部分嗯是属于在网络上,容易说不清。它不容易说清楚。
但是在咱们听课,在督导小组的学习中,我们每个同学都会对自己的三观做非常深刻,全面的解释,因为三观对我们孩子对我们家庭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教育孩子的大方向,最简单的,我举例哈,最简单的就比如说我们是更在意孩子的成绩,还是更在意孩子的内在品质,我们更在意孩子的某个舞台表演,还是在意孩子参与过程中的心态,我们更在意孩子在某个领域的爱好,还是在于利用孩子的这个爱好来磨砺他的各种品格,这背后其实都反映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认为孩子的这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最在意的又是什么?
从小的很细微的方面来说,他几乎体现在我们日常每一个孩子的互动中,体现在我们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的每个反应中,然后我还是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吧,就比如说孩子撒谎了,我们如何反应?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了,我们如何反应?孩子对学校有一些看不惯,有些特立独行的想法的时候,我们下意识是怎么反应?当孩子说到还学校的一些现象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回应孩子?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孩子的成绩下滑的时候,孩子的各种表演竞赛获奖的时候或者没有获奖的时候,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些天赋的时候等等,我们会如何对待,甚至家里的日常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做家务,孩子会不会为父母分担等等这些很细微的小问题上面。
也就是说,我们和孩子互动的一言一行,我们对待孩子遇到的每个问题的时候,最本能的那个反应固然有上面说的认知呀,观念那,心灵状态,感知能力等等的影响,但往大的方向走的,大方向的走向,它是三观在起决定作用。
从更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认同的是什么?我们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我们的一生来说,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此生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觉得我们一生要怎么过,才会在临终之前觉得一生无憾等等,这些都属于三观的范畴,而这些是我们人生的大哉问,它直接决定了我们和孩子人生的大方向,但是呢,他确实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但即便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仅仅是凭着本能在养育孩子,其实我们的每一个下意识,每一个本能的反应,他依然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三观,也就是在每一个事情的当下,我们的潜意识,我们下意识的反应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这个前面的例子里面都已经提到了,然后我还是在延伸,举一些例子,
就比如说:那孩子在学校犯错误,被老师批评了,我们是下意识的就觉得老师批评的不对,觉得老师对孩子不公平,老师不理解我们家的孩子,我们家孩子受委屈了,
还是下意识的觉得那孩子犯错,老师就该如此,甚至伸出感激老师的,
那再比如说:孩子进入初中或者高中之后,学习任务会比较重,有时候会睡得晚,我们是下意识的觉得孩子就该如此的被磨练,还是会下意识的觉得学校的规定太严格,孩子瘦,身体受影响等等,还是甚至会上升到对体制教育的反对,排斥层面。
这些对孩子的生命中,孩子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发生发生的事情的下意识的反应,以及我们后续的处理,他底层都透露着我们的三观。
但是我们的三观又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受教育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三观,他跟我们过往,我们自己经历了什么,遭遇了什么?我们是怎么长大的?我们的父母是怎么教育我们的?甚至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他是什么样的三观什么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我们的都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那对于三观的调整,它也不是说我们头脑层面知道了,这样的像有的人就是说哦,我知道了过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没有注重孩子的基本品格,然后我过往嗯,就没有让没有有意识地让孩子去承担,或者我过往,我过于注重一些浮华的东西,比如说孩子的舞台表演等得了第几名啊?竞赛获了几等奖啊,然后忽略了孩子嗯参与的心态啊,孩子其他的一些品质啊等等,我们会有一些初步的看到这些,但是呢,我们初步的看到,认识到这些,和我们从三观上彻底的转过来,他是差了很多很多的,就是中间还有很远的距离。
正是因为我们三观的形成,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受教育程度等等密切相关,那相关的调整,它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也涉及到我们认知的转换,我们自己生命经历的重塑,然后我们内在精气神的涵养等等,他没办法说靠几本书听几节课,甚至嗯然后我们微信上会告诉你,你这个部分是有问题的,然后我们就能改变过来,因为他需要有另外一个人,他有这些一个相对很正向的三观,对自己的三观进入过很深刻的检视,然后有很深的思考,有这样一个人持续地带领着,持续的影响着我们。
那说完三观这个版块,然后还有一个,对于我们孩子的问题会有一个比较重要影响的就是我们父母的非理性盲区等等,那关于非理性盲区这个词,只要之前有关注过咱们内家心理学公众号的,或者说有听过我们前期微课的,对这个词都已经不陌生了哈。
第五:父母的非理性盲区
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认知感知能力三观等等都做到的话,其实孩子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至少是大方向是不会偏的,也就是说他即使出问题,是出一些枝一个叉叉的小问题,那还有一些它是是属于我们知道也做不到的,就是我们父母的非理性盲区,甚至我们父母内心深层的无力,绝望等等心灵背景有关。
关于非理性的概念,因为我们前期的微课中还有公众号文章中都已经讲的比较多了,这里先只是举一些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就比如说有的妈妈,她会不受控地关注孩子,不受控的,过度的关注孩子的身体,或者不受控的担心孩子的安全,不受控了,怕孩子心情不好,情绪不好,怕孩子不开心等等,然后还有的是对孩子有一些嗯,特别特别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害怕等等,这里面都有我们父母的非理性在。
那非理性的部分,它也是属于,如果我们没有去警觉,我们是不容易觉察到的,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面,我们觉得嗯,我关心孩子的情绪,关心孩子开不开心,关心孩子身体好不好,关心孩子有没有睡好,甚至直接对孩子有很多的害怕,怕孩子会不会出什么事,会不会有什么不安全的?甚至以后会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我们觉得好像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确实。就是这些,它本身是属于我们每一个父母都会关心的,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这些而过度紧张了而变的你想去不关注你都做不到,就是很不受控啊,那它就是有问题的了,就是有我们说的这个非理性在。
当然说我们父母内心的根本是有立住的,我们的是非是很清晰的,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三观的部分,你是有立住的话,那非女性对我们的影响,他会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程度,这也是我前面说到说,如果我们父母的认知感知能力相关等等都有做到的话,他还是不会有大偏差,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可能依然有一些非理性,但是非理性对我们的影响会相对来说他会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就是会有影响,但是影响会没有那么的可怕,那么的不可控。
但是说我们父母本身是立不住的,也就是说,我们本身内在都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稳定的价值观,我们没有自己内心的那个定海神针,那我们就是要不就随着感受走,要不就会照着书本养,要不就是今天听这个专家这样说,明天听那个专家那么说,然后今天在这个机构学的是这样的,明天在那个机构学的是那样的,我们都会混乱,我们会混乱,我们会不知道该怎么办会随着自己的感觉走,这个背后它都代表的是我们自己的是非,自己的根本是没有立住的,那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对我们的影响就会非常非常大,就是非理性,对我们的影响简直就是发挥到极致的那种。
当然非理性也好,我们的无力,绝望等等心灵。当然非理性也好,我们的无力,绝望等心理背景也好,这些就是百分百的确定他是和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的,那解决的时候就是也是在老师会在专业的咨询师的协助下,需要我们去重新回顾,重新建设我们过往的生命经历,然后重塑我们的心灵背景。
除了说到非理性,还有我们大家常见,很常见的就是盲区这个词,那所谓盲区,他就是指我们从来就没有意识到那是问题,也就是说盲区,他有时候是属于全世界的人,都觉得你那个是不正常的,但是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是不知道的,那反映在督导小组的课堂上,也就是老师经常讲到某个同学的盲区的时候,全程所有的同学都听得懂,甚至觉得那个非常非常简单,会有同学会忍不住跟他说,你这个就是这样,就是那样,你这样做就好了,那样做就好了,但是当事人自己他是怎么都听不懂是怎么听,不管你怎么跟他说,他脑袋都会发懵的。
他有时是属于我们在过往的生命经历中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所以我们会完全没有感觉,别人怎么说,我们都听不懂,就类似于色盲的人,无论你怎么跟他描述色彩,他理解的,和你描述的很多时候都不是同一个东西,那还有一类是属于我们,从小到大都特别的习以为常,我们一直在那样的环境里面以那样的方式在生活,所以我们从来就没有机会知道那个是有问题的。
所以嗯比如说大家看变形记这本书的时候,或者看公众号其他文章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一句话,就是说你以为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一定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就是基于上面说到的非理性和盲区的这两个特质而决定的。
但是呢,又因为它是属于我们现有的思维逻辑,现有的认知,现有的我们的思考范畴之外的,属于怎么想都想不到的,因为我们不管怎么想,我们都是在我们现有的逻辑之内去想的,而它本身的存在这个问题,他就是在我们现有的逻辑之外存在的。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绕啊,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一句,就是问题都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然后你不可能用你现有的思路逻辑现有的思维逻辑之类的这种思考方式去想你现有思维逻辑之外的问题。
当然我们的盲区又和前面提到的,我们的生命经历,甚至我们的三观是有强相关的,然后这个部分不单独举例说明,因为任何一个案例如果只是简单的说几句,就用我们常规的思维来看,你似乎觉得都不是什么,就是我前面说到的他的问题,被老师指出来之后,所有人都会看得出来,都会觉得,这个怎么可能构成困扰,但是在当事人那里确实是如此,所以我这里也不用具体案例来展开,那这也是在督导小组里。老师协助我们同学的时候,难度最大的板块之一就是协助同学看到他的忙,也就是老师看到我们的盲区是很容易的,但是呢,老师协助我们自己看到我们的盲区,他是需要时间的,然后呢,再进一步的破除盲区,这个又是更难的。
这就相当于让一个本来就是色盲的人,首先他得意识到自己是色盲,然后呢,你还得教会他去识别颜色,所以难度很大,也是靠我们自己,绝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是无解的一个版块,但是呢,它恰恰又和我们的问题必然相关,但是他这个问题我们又不敢去百分百说,他就是无解是啥呢,就是有一些对于我们天生的,他就是会去直面问题,直面问题的能力非常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对问题从来不回避的人而言,然后呢,在生活中他会不断的解决不同的问题的时候,它的盲区会有机会被召见,因为它会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板块一直受挫,一直受挫受挫的足够多的时候,然后呢,这个人他又听得进别人意见的时候,他有机会慢慢的看到。
那对于咱们就是我们的,我们家庭的问题会发展到这一步,孩子的问题会发展到这一步,就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不属于有这种特质的类型的人,那这种时候我们要看见自己的盲区,靠自己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就是一定要是由老师带领的了。
这也是为何很多的同学,他学习了很多理论和技巧,都懂了很多,甚至嗯,然后家庭也都在喊,都在好转,甚至变化还相对比较大,甚至包括因为,因为姚老师,他从来就是不藏私的吗?那我们嗯,督导小组里面的研究就是关于家庭也好孩子也好,甚至心理学,其他方面也好,所有的理论层面的能用文字表述的老师已经全部都放在了公众号文章中,那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妈妈。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就是他们夫妻两个一起,就是都很认真的看公众号的文章,然后呢,很认真的对照着文章来检视自己,然后甚至对照着来试着用其中的一些方法,然后呢,家庭会有一些转变,甚至转变还挺大的,这个我碰到过很多。
但是呢,它最本质的问题一直没有办法真正的彻底破除,也就是孩子会嗯,看起来渐渐的好转,但是呢,他没有一个彻底的翻转,然后整个家庭看起来也都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但是呢,他是没有那种,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翻转性质的,就是你整个人,整个家都完全不一样了,他没有这种翻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从知识层面从怎么样我们能解释很多,能看到很多。能学习到很多我们的认知,我们的一些基本观念,我们的一些甚至嗯,对自己的非理性也会有警觉,我们都有一些基本概念了,但是呢,我们盲区的部分因为没有机会被我们自己破除,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彻底的翻转。
那孩子的问题和我们父母的观念,除了前面讲的前五个部分,第六个部分就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会影响到孩子,那这个部分我就不再强调,因为这是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只是夫妻关系具体的,他如何具体的影响到孩子,那这个后续讲到孩子的具体的某一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再展开,也就是说咱们都是因为孩子的问题,也就是说。咱们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去修复夫妻关系,我们不是盲目地去修复,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种去欣赏对方,我去接纳对方,我每天去找对方的优点,我去包容他,等等这些,因为这种你会发现你做一段时间之后,他是不持久的,并且她没法从根本上改变夫妻关系,就是没办法走向一个真正的亲密的。
第六:夫妻关系问题
如果我们想解决的,我们求助的焦点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关于孩子的问题,再延伸到夫妻关系的时候,我们需要清晰的看到孩子的某一个问题,和夫妻关系问题的具体观念是什么,然后再去做我们对夫妻关系的修复,我们才是有方向性的。
就比如说我举一个最这个部分,因为不太展开,我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比如说我们上一期刚结束没几天的那个网络工作坊里面,所以说现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个案时间。但是呢,那有一个个案,他就很清晰的看到他们家的孩子问题是如何,因为他们夫妻关系不好而钻空子的,那他就会先针对性的做这个部分,就只是做到和老公两个不置气,然后呢,不因赌气而故意的,而下意识地给孩子拆台放水,那孩子的这个部分它就会跟着好转。
也就是说,我如果我们是很针对性的看到夫妻关系不好的,哪一个板块在影响着孩子针对性的从这部分入手,我们的动力会更充足,然后有了动力之后呢,我们再针对性的再针对性的做了,然后有了一些正向体验,我们才会更容易心甘情愿的去改善夫妻关系,而不是为了孩子不得不改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内心本身就是非常在意夫妻关系的,那我们从哪个角度去改善夫妻关系都可以。
但是如果我们内心深层,我们对我们的老公本身就没有那么的在意。然后呢,我们又学了一些家庭教育的课,我们觉得为了孩子,我不得不去改善夫妻关系,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嗯,看到这个关联点在哪儿针对性的去做不然的话,我们改善的动力是不足的,就是你为了改善而去改善,几乎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并且我们是很主动的,自己有自主动力的去改善夫妻关系,我们为了孩子不得不去做,然后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下,我们改变的效率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至于如何修复,如何经营好夫妻关系,在青稞是有一整套完整的理念和操作方法的,那理念在大的方面,大方向上的,然后老师已经写在了咨询师札记婚姻系列里面,然后那个是大方向性质的,那就是我们也可以很细细到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有一些教这个操作方法,甚至细到了我们夫妻如何吵架,如何借着家庭的每一次的冲突来相向而行,让关系更深入。借着每一次的冲突,让我们夫妻彼此更理解彼此,更了解彼此的逻辑,那个底层的逻辑是怎么回事儿,更深的看见对方,看见对方内心更底层的那个渴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嗯去调,然后关系更深入。
至于有些是属于单亲家庭的,那么我们调孩子的时候,他不是要我们去和已经离婚的对象再次搞好关系,我们更不需要去把已经离婚的对象再去拉回来,和我们一起挑孩子是没有必要的,大家也不需要去费这个精力。
而是我们要调的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要去面对我们曾经的这一段经历,我们要走过我们内心的种种伤痛不甘心等等,最终能够客观的看待这个经历,这段经历看待这个人,那这个部分也不展开。
另外在督导小组就是,如果我们很清晰的知道这个同学,他是为了孩子的问题而来,那即便老师明明很清晰的看到他夫妻关系有问题,能看到问题在哪里,其实也不会,他不会去硬逼着我们去修复,它一定是从我们最在意的孩子的问题入手,因为我们从最在意的孩子问题去入手,去深入的剖析,检视下去的时候会看到我们问题的核心点,因为我们自己最核心的问题点,他一定是体现在我们的方方面面的,它会体现在和孩子的问题中,它也必然体现在我们的夫妻关系中,那所以就是我们在面对自己问题的这个关键点的入推进,我们夫妻关系的好转其实是自然而然的。
总结回顾今天微课主要内容:
那今天这一讲的重点就先讲到这里,我们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那这一讲主要是延续着上一讲的内容,因为上一讲我们主要讲到孩子的问题的一些大致的类型吗?
那我们要解决孩子的问题,他一定涉及到对孩子这个问题的分析,也就是孩子,他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那孩子的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他一定是和我们父母相关的,那具体和我们父母怎么相关?和我们父母的哪一个点相关,这个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但是呢,它依然有一些比较共性的部分,涉及哪些面相,那我今天就重点说了这个共性的部分,然后也是分为了六大板块,就第一个是父母的认知观念等等,就是我们父母有很多在观念上都是走入误区的,当我们带着一个走入误区的观念的时候,调孩子基本上是就是很容易走向相反的方向。
那第二个就是我们父母的心理状态,我们以妈妈为为例来说呢,就是我们是一个小女孩的心理状态,还是一个女主人的心理状态,
那第三个就是我们父母的感知能力,就是我们比较容易嗯,听懂别人话语背后的意思,容易对别人感同身受,当然我说的这你说的这个感同身受,并不是说我们过度的对孩子的情绪,同理的部分哈,就是我们能听懂他话语背后的那一层意思,还是我们只能听懂它表面的那个话,他这个直接决定了对方愿不愿意跟我们有深度交流。
那还有一个是我今天花比较多的时间来重点说的,当然也是我们后续应该会重点在此重点讲的,也是对我们孩子教育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我们父母的三观。
那还有一个就是第五个板块就是我们的非理性盲区和心灵背景。
第六就是我们的夫妻关系。
总体来说,表面看似是一个孩子休学,厌学无动力等问题,然后当我们穿透表象去看到背后的本质的时候,我们抽丝剥茧地去剖析的时候会发现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那我们解决起来他也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我们最终看似是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他实则在这个过程中是我们自己的,整个人,整个家庭都是被重塑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督导小组的学习,很多人感觉说是整个人的整个家庭的一个重生,就是因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