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沙龙当中,我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了心流这个活动,从实证方面来说确实能够提高我们的主观幸福感,改善我们的情绪,缓解工作倦怠等。对应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与我们传统儒学当中的生命哲学有很多相近似的地方。
近代的一位儒学大家叫梁漱溟,他将世界文化分为三大系,即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
他认为,这三种文化取向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取向。按照他的说法,西方文明是顺着欲求的道路去走,也就是认为外在的物质条件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所以西方人会不断地改造自然,物质文明极端发达。而印度文明是走反欲求的道路,也就是否定人的本能和欲望,过的是一种苦行的生活。中国文明走的是一个中间道路,是让人沿着生命本身的活力去生活,既不向外索求,也不否定自己的欲望,而是过一种顺情或者说有意味的生活。
我们要怎么来理解他这种生命活力的说法呢?在传统儒学当中,一直存在积极进取的生命精神,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实际上都是表达了天地是有一种运行不息的动力,是所谓天道。而天道下降到人身上,就是人的生命活力,即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因此,这个生命活力可以理解为人的本性。
当然,传统的天道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十分遥远,于是,梁漱溟借鉴了伯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当中“宇宙生命”概念来解释他的思想。他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不断翻新、不断奔涌向前的一个大生命,而人类正是处于这种生命洪流中,不断去实现自我的一个个体,在这个生命的大洪流中,人顺应这种生命的洪流,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那他就是快乐的,否则压抑或者是阻碍这种生命活力,那这个人就不舒服、不快乐。
那回到心理学,我们又该怎么来理解这种生命活力呢?我将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的第一驱力对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所有生物都在环境当中努力地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这是生物的第一驱力,或者说是第一动力。这种动力从单细胞生物已经存在,直到人类依然如此,这种驱力依然在推动的人类的进化。而各种的本能欲望,包括食欲、性欲、攻击力等等在内的其他人类的本能反应,是在第一驱力之下的次级驱力或次级动机。
梁漱溟说,只要人顺着生命的活力去做事,去生活,那他就是快乐的,就像《论语》当中记载的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将梁漱溟所谓的生命活力,等同于生物这种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第一驱力。而心流活动,也正是我们在生命活动当中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非常合适的状态,就是生命呈现出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吃东西、追剧、玩重复性的电子游戏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也会使我们很愉悦,但大多是满足我们一些次级需求,使我们的本能活动变成一个反复刺激的过程,而失去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因此,从短期来说,这些活动使我们放松,但从长期来说,不如心流活动带给我们更多的身心健康。
当然,这里不是要否定这些次级需求的作用,这些本能活动是因我们生存所需发展而来的。只是当它们发展过度的时候,才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妨害,无论是我们的身体反应,还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如果过度的话,都会带给我们困扰。
所以,下一周我们主要的练习是,察觉我们的身体、情绪、思维的自动化反应。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有意地去察觉一下我们的身体感受和情绪反应,以及我们头脑中当中的思维的变化,尝试着发现哪些是过度,哪些是相宜的?
今天在开始的静坐当中,我已经引导大家体会了一下对身体感受、情绪、以及头脑思维的自我观察,那如果大家觉得可以,在下一周就把它记录下来,我们下次沙龙的时候再来进行讨论。
分享问答:
1、刚才几个老师提到玩电子游戏、追剧算不算心流活动?当然,不仅仅是玩游戏和追剧,实际上,对人的吸引力更大的还有赌博之类的活动。这在些活动当中可能更加忘我,那这是不是心流呢?
从心理机制上来说,可以说这些活动非常接近于心流。但是这种心流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心流。它的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它们大多是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显然是不太符合心流的定义。比如追剧,尽管是很忘我,但并不是专注,在看的过程当中可能走神了,也不影响你继续“在看”。
其次,它们往往不是一种有建设性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被动的,可能是循环往复的活动。比如看短视频,你每刷到一个感兴趣的,你会开心一下,然后你希望下一个也会开心,然后你继续往下刷,如果不能让你感到开心,那就更加快速地划,让自己得到刺激,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不断地“刺激-反应”的过程,这就会出现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玩电子游戏当中,因为要打关卡,所以会有挑战性,但它这种刺激大多时候也是一个人为地重复性刺激,也是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特点。(当然,如果是比较高能的游戏,特别是对抗性的游戏,有时会形成不断螺旋向上提升的特征,也会形成比较专业的技能,这个另当别论)。
通常心流活动会让你有所提升,无论是技能、体能、智能等等,因此不会产生无限的重复活动。比如你读一本书进入了心流状态,但你下次再读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心流体验,需要你换一本新的书。再比如写毛笔字,你会越写越好,如果你不断的重复写一个字,反复写反复写,心流也会停止。总之,心流的意义是让我们能更好地控制精神能量,使意识和身体和谐一致,使自己能够不为一些习惯性反应所左右,专注于让自己有所提升的活动。
2、有几位老师刚才提到,如果在生活中找不到心流的这种事情怎么办?
《心流》的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比如说,参加各种的有兴趣的活动,无论是智力活动还是运动,还是其他的艺术活动等等。如果暂时没有找到感兴趣的事情,他也提倡你多去尝试一些新活动。
当然这都是一些很好的方法,但是我有一个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就是在各种活动当中,尝试着去觉察自己,然后逐步地引入心流。
怎么说呢?就是说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持续地观察你的身心变化。比如在写毛笔字时,你关注自己的手和手臂的动作,关注手笔在纸上画过的感觉,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情绪的变化等等。
实际上这是我们很古老的修行传统。就是在生活当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保持对自我的警醒和觉察。佛家语说“劈柴担水,无非妙道”,儒家语说“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大体都有这个意思在。
现在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去从事各种事情的时候,最好也学会去时刻保持对身心变化的觉察。因为这会带来几个实际的好处。
一个是可以训练我们的专注力,时刻保持正念,培养耐心,保持内外一致。
二是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有一个了解。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不能保持对自我的觉察,有可能带来对身体带来伤害。可能是身体上的伤害,比如说长时间地维持一个动作,或者在重体力劳动时不注意受到拉伤挫伤。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伤害,比如工作或所从事的事情激起了你的某个情绪,而你是带着情绪在工作。
保持对自我的觉察,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伤害。如果察觉到身体的不舒服,可以适当地进行放松和调整,如果发觉情绪上的问题,可以适当处理。避免在不知不觉地情况下,对自己造成伤害。
第三点附带的结果,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逐步地专注于一件事情,从而更可能地进入心流状态。
3、刚才还有老师提到,在我们的工作中是否都能够进入心流?
这个是很难确定的,有一些可以不被打扰的工作,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心流生成的条件来进行调整。但有些工作我们确实无法进入心流状态,比如无法持续做一件事,或者做事的时候不断地被打扰,那就很难进入心流。这种情况可能更需要我们在生活当中,或者在业余时间去创造心流体验。
下面是广告时间:
以上文字根据2021年6月5日心理沙龙录音稿整理。因为是做心理沙龙,所以更侧重练习,讲解部分就比较简单,如果想深入了解,欢迎阅读拙著《孔颜乐道: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