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句题外话。
不是因为孙二货给剪头发,还没认真看过后脑勺。照镜子时从侧面想象过,当然还靠着抚摸后脑勺的感觉来想象过——显然,它本来的样子比我想象中规矩好看多了。我曾以为它凹凸有致,如某些姑娘的s身材。
至于孙二给理的发型嘛——非说好话不可——那就是个性的——哪个发型师可以把头发剪瘸?十年前,不,五年前我定是因此而不好见人的:会不会全世界都在嘲笑我那狗啃式?而今,我以我的勇敢,以我对孙二的成全为荣。“血可流,头可断,发型不可乱。”我连发型乱都不怕,还会怕啥子?哈!哈!哈!
说回正题。
七月底开始着手注意力训练。本想八月一号开始,十次训练给家长一个引子。“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意力为“本”,注意力才是“终”。以终为始可以为一道也。总巴不得全天下的知识都装孩子脑壳里,死灌,再灌,有用吗?如果孩子自愿打开且让脑袋自带吸管,得来的知识是活的,多好的事!家庭意识跟得上,孩子才跟得上。这是引子之一。
过了意愿关,还得闯行动关。行动要讲方法。哪怕1号就开始课程,我的准备也是充分的。为照顾某一个外出游玩的家庭,课程定在13开始。等的这十来天,我有些忐忑。看书时不得劲,玩耍时不安心,除了瑜伽课和睡觉时间,好像别的时候我老在想,用怎样更好的方法去带领他们呢?我没意识到,我不能专注当下就是与专注力背道而驰。
说好听,我这是认真负责的表现。表现的背后呢?等待极易让人慌乱,越是等待,越是害怕——不完美怎么办?能在等待中气定神闲之人,定是保持着正念的人,创造奇迹不足为奇。
努力追求完美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太投入结果而非沉浸过程。允许自己,不必等到十分力气时才开始,七分能力便做七分贡献,做着做着,也许就达十二分。
做家长做老师或者培训者,不是理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而是行动派——做到做好就是最有力的语言。
痛苦来自“我应该……”式的执念,“我如果……”式的悔恨。一个来自未来,一个留在过去。
打住,貌似离题。
回来接着说——好像说完了——等待的十天里,我得了上面的体会,也是收获。允许自己:每个当下已经是最好的呈现了。
等课始的十天里,不断充实各阶段的资料。而恰恰专门为一个学前期的孩子准备好用书,临了说父亲不愿意孩子回来。专门等待的游玩家庭,此时还没回话是否愿意参加。无常就是常态。之所以有这样一篇字,的确要感谢两位的变卦。
我主动,我主体,我把控,怕哪个变卦?或者,为啥子给你变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