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犹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这句话是次尔直玛在自传电影《三节草》中的原话,也是她跌宕传奇的人生感悟。
次尔直玛原名肖淑明,是一位生于成都,长于雅安,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汉族女子。
1927年,在成都文庙后街的一个军人家庭,一名漂亮可爱的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肖淑明,刘文辉手下的得力干将、军需部主任肖增元的掌上明珠。
肖淑明的母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后裔,出生于书香门第家的大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在这样一个富裕、温馨,充满书卷气的家庭环境中,肖淑明逐渐长成一个快乐、活泼、有才气的花季少女。她懂骑马射箭,她会琴棋书画,她有个性有胆识有智慧,她是女中的校花,也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人的命运,改变往往就在一瞬间。16岁那年,如果没有那个神奇的摩梭人,没有他窗外不经意的一瞥,他不会看见她绝世的容颜,不会在那一瞬间沦陷,当然也就没有紧接而来的强娶豪夺。
是的,她是不情愿的,因为她的爱情在雅安,不在泸沽湖。
努力的抗争,竭力的逃跑,然后,又有什么用呢?这一桩被捆绑的政治婚姻,终究是葬送了她一生的幸福,带给她无尽的伤痛。
1943年冬天,在雅安最豪华的鸭绿江饭店,36岁的泸沽湖大土司喇宝成迎娶了16岁的雅安少女肖淑明。盛大而隆重的婚礼,宴开60桌,雅安军政商界的名流悉数到场,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亲自出席。然而热闹的婚礼却未必有热闹的幸福。这一天,肖淑明想到了比死还惨烈的人生——被人像木偶一样的操纵,身不由己却无可奈何,往后的人生凭什么活下去?
告别父母至亲,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还是大孩子的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而这一出走竟是整整54年的光阴。
距离绝不仅仅是地图上的1800里,而是她的一生。所有与雅安关联的生活都该摒弃在她往后的人生,尤其是她深深眷恋的他。
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生活,全新的身份,全新的名字,向过去的肖淑明道别,此后将是次尔直玛的人生。
次尔直玛,在藏语里是长命百岁的意思。既然不能去死,那必须要好好的活。
褪去汉装,换上摩梭服;收起普通话,学说摩梭语。次尔直玛是个坚强聪慧的女人,她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超强,她很快和摩梭人打成一片,短时间内就学会了当地的摩梭语。
此时从家乡带来的50套小学课本和一架脚踏手风琴,加上次尔直玛的特殊身份,为她创办汉语学校提供了有利条件。
她创建了泸沽湖畔第一所汉语小学,她免费邀请孩子们来上学,免费提供午餐。她教他们识汉字、说普通话。她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她是孩子王,她是少女次尔直玛,她是泸沽湖畔的摩梭王妃,是泸沽湖最美丽、最有权势的女人。
红衣白裙、腰别双枪、骑着骏马,那时的次尔直玛简直就是英姿飒爽的泸沽湖女神。她的美貌、她的智慧、她的才气、她的善良,让她成了泸沽湖当之无愧的偶像。老公宠着她,学生喜欢她,百姓爱戴她,就连土匪都敬重她。那是一段醉心如意的岁月,富裕的生活包围着她,欢乐的歌声陪伴着她,幸福之花开在头上,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
权利、鲜花、宠爱、赞美、幸福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称心如意!但生活未必全都是美好,未来也许鲜花,也许坎坷,谁知道呢?像某部电影的台词,“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次尔直玛当然不知道,以后她三十年的人生竟会如此的曲折、心酸。
毫无疑问,次尔直玛有着过人的美貌和智慧。她的美貌是她做王妃的资本,同时也为她的后半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而她的智慧却令她在后半生艰难的岁月中数次化险为夷,坚强的活了下去。
解放后,四海升平,她的丈夫从泸沽湖土司摇身一变,成为盐源县政协主席,而她却从高高在上的王妃沦为一介平民。她遣散了家里的管家、丫鬟,自己学做家务、带孩子、种地,自食其力的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角色的转变依然游刃有余。
1956年泸沽湖土匪叛乱,区长派她上山劝降土匪,她孤身一人深入虎穴,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炮,成功劝降土匪,(这一段历史被拍成电视剧《风云泸沽湖》)按理说免去了一场战争,那是极大的功劳,该记功领奖,可是没有。次尔直玛毕竟做过王妃,管理过泸沽湖的内务,和省、市、县政府打过交道,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她聪慧善良、心胸宽阔,做事有魄力,遇事不计较。
面对没有奖励、没有头衔的为政府做事的处境,她毫无怨言,依然保持着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
即便如此,命运也没有给她一个幸运的人生。
新来的泸沽湖区长垂涎她的美貌,多次找她走婚,未果,被拒后怀恨在心,寻求一切机会打击报复她。区长将她划为地主,打成历史反革命。
1959年,次尔直玛含冤入狱14年,1973年刑满释放,接下来又是一个被群众监督劳动的14年,直到1987年,她才被摘掉地主帽子。从1956年被诬陷到1987年得到平反,整整31年的光阴,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那是她一生的青壮年时期,而围绕她的却是无尽的屈辱、苦难和辛酸!
2000年左右,次尔直玛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她先后上过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成都电视台、雅安电视台,她向人们讲述她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宣扬摩梭人古老的风俗文化,介绍泸沽湖优美的自然风光!
晚年的次尔直玛主要致力于泸沽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她提出不要在泸沽湖上使用机动船和汽艇,因而迄今为止,泸沽湖上的交通工具依然是古老的具有摩梭民俗特点的猪槽船;保护摩梭人的民俗习惯——不修洋房,只修摩梭民居——木骡子房;保护泸沽湖的生态环境,不办工厂、不采矿、不砍阀森林。这些都得到了政府的响应和支持。泸沽湖今日的青山绿水会铭记,曾经有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风烛之年仍然为泸沽湖的未来奔走呼吁。
2008年,次尔直玛生命的最后一年,10月,这位度过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家中因脑溢血去世,享年81岁。根据老人生前的遗愿,将她的骨灰安放在泸沽湖的王妃岛上。
从16岁远嫁泸沽湖到81岁离世,次尔直玛将整个青春和岁月都献给了她深爱的这片土地,她早已不是那个懵懂的汉族少女,而是骨血里地地道道的摩梭人。
故乡一别再难回,从此他乡是故乡!次尔直玛永远留在了泸沽湖的土地上,日夜遥望守护着那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