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再度开始运动,得益于一场始料未及的疾病。
从小学起我就表现出在体育上的特长和优异,每次同班同学捧着学习的奖状兴高采烈回家时,我总是拿着得不到父母表扬的体育类奖状。久而久之,我也对体育失去了兴趣,那一摞摞奖状早已泛黄被掷弃,体育老师的重视于我更多的是负担,我也为此错失了去体校深造的机会,当时总觉得以体育为强项无可炫耀,学习好才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
高中后家里的墙上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学习的奖状贴满,而我也终于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父母引以为傲的资本。繁忙的学业使我早已无暇顾及运动,课间操总是找各种理由空缺,体育课通常以背单词度过,恨不得一天碾碎成48个小时,那时候拼命的学习,做无关的事情都是浪费生命。
步入大学,虽有体育课,但也只是敷衍了事,自我感觉年轻就是健康的代言,就算减肥也应该是节食而不是运动,那时候觉得去健身房的同学是在zuo,因为年轻,根本不用锻炼。
参加工作后,长时间的加班、熬夜、不规律饮食、缺乏锻炼,去年9月份身体终于向我提出了抗议,“你怎么对待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怎么对待你”这句话应验了,整整一周,医生的话不断萦绕在我耳边。
综艺节目《旅途的花样》中对林志玲的一段采访,让我感触颇深,她因05年骑马拍摄广告意外坠马,胸部多处骨折,足足修养4个月,节目中有一季以骑马为主题,摄影组采访时她说:十二年了我从来没有再碰过马,甚至听到都感觉恐惧。我终于认识到没什么有事是你可以拿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来交换的。
欣赏张钧甯(演员)是因为她酷爱运动,运动成为她身体里的一部分,流淌在她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半程马拉松、10公里参加的不计其数,至今仍保持着每周三次的户外跑不习惯。《深夜食堂》的节目中,她饰演一名演员,节目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夜跑是她释放自己的方式,我想这不仅只是锻炼身体更凸显出一个人的态度和毅力。
年轻不是挥霍的资本而是巩固健康的最佳时机,因为当你不惑、知命、花甲之年时已无力弥补年轻时的任性,只能用身体能量的积蓄去抵挡岁月的侵蚀。
也是从生病起,我才真正意识到没有什么是健康可替代的。我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工作再忙,每周的固定运动是雷打不动的。我也从最初五公里的呼吸急促、濒临崩溃,慢慢到游刃有余,原来不是不可企及,只是先入为主预设的障碍绊住太多的开始。人都有懒惰性,所有只有行动才能抵挡住懒性的扩散。
之所以挑战马拉松,来自男朋友的感染。在我读研期间,他就已经开始每年固定两场的马拉松,我起初认定他这种行为荒诞和怪异,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恐惧和不敢想象。恢复运动后我发现我是肤浅的,运动过程初期是痛苦的,一旦养成习惯,过程是享受的,酣畅淋漓、汗如雨下都是你毒素的释放、健康的积累,这种感觉就像你打了一个你痛恨已久的人一样痛快。一年前我也慢慢开始关注马拉松赛事及新闻,看到坐在轮椅上奔跑的勇者、推着婴儿车奔跑的一家三口、花甲古稀之年大爷大妈们的顽强毅力,我备受鼓舞。
今年,我也完成了人生中的两场马拉松,从最初的迷你马到9月底的半程马拉松,对我来说既是挑战更是鼓舞,当完赛奖牌拿到手之后,我霎时成就感爆棚,即使最后一公里是拖着酸疼的膝盖慢跑到终点的,即使中途萌生过放弃的念头,即使平时锻炼是件亟需毅力的事,但我庆幸所有的即使只是即使,曾经的遥不可及,变为如今的触手可达,我感叹一个好的习惯产生的巨大魔力,更惊叹人潜力的无穷。
直到现在身边的朋友还会说我不正常,但它带给我的变化只有亲历者才有感悟。其实选择这种方式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场运动,它能锻炼身体,更是它所带给我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思想上遇到挑战性事情由最初的躲避心态变为大胆承接并努力完成;行动上慵懒拖沓症也得到消除,由衷体会到脚步带来的突破和前进。
如今身体已慢慢恢复如前,生活逐步规律化,运动已成为生活中重要一部分。每次工作中遇到难题,我会选择用跑步去寻求解决的方式,与自己对话,与工作交谈,与思路碰撞,灵感也就应运而生了。
坚持运动,于自己是意志力的突破,于身体是健康的巩固,于工作是更好的突破,于生活是方向的支撑。我的心态也从开始的抵抗变成上瘾,只要搁置两天,我会感觉浑身难受,这大概就是爱上的感觉吧。
要么读书,滋养灵魂,充盈头脑;要么运动,强健体魄,积极向上。无论何时,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那么,下一个在路上的会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