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乘坐北京地铁六号线列车,列车运行前方是金台路站,乘车时请坐稳扶好,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
“前面下车吗?不下车让一下...”
每天都在拥挤和嘈杂声中,奔波在“家”和公司之间。有时候会在深夜沉思,什么时候有机会,就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家创业,把自己所学的互联网知识,带回小城镇。
两年前就和朋友讨论过,是否可以在家乡这种小城镇创办互联网企业,当时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小城镇存在着很多思想认知上的误区。一致认为县城或者小城市居民,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太低,所以是不可行的。
直到去年回家的时候发现,我们所谓的误区,其实就像是小马过河一样,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尝试,所以对未知的一个猜测所致。
记得有一次去看电影,鬼使神差也是习惯性的打开了美团,打开之后就提示我是否切换到当前位置,才明白过来,这里不是北京。不过切换之后还是满满的惊喜,点击电影发现了离我最近的电影院,评论区展示着上百条当地人的评论,很幸运它支持团购。兴奋的买了一张票,也很愉快的看了电影。之后也同样的用大众点评去吃了饭。
站在街头,看着不是很大的县城,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美团和点评的到来,已经预示着互联网城镇化已经开始了。只是对于美团来说,本地化还是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
家住县城的人应该了解,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商家自己优惠折扣,而商家也很乐于自己提供各种优惠给用户。比如超市,很容易见到,某个街头超市特价商品,会有很多人早早的去排队。再比如,我去到的那家电影院,虽然支持美团,但是商家极力推荐的是自己的会员卡和线下折扣,目的在于,这样会更能黏住自己的用户。所以更细分的垂直行业会不会更有发展空间呢?
如果说美团和大众点评不足以证明现象,我们可以说说针对于小城市智能设备不是很发达,网络条件苛刻,人群很难接受新鲜事物的问题。
我不太清楚大多数来大城市打工的人,一年可以回几次家。但是据我体验和了解,现在回到家乡,只要你家不是在山里,基本上大多城市下了火车就可以使用滴滴打车。要说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不高,我想可能是因为无利益相关。而他们的车上都会有一部手机用来接活,足以证明网络条件已经相当不错,我们家不在县城中心,但是网络也已经达到光纤线路。
再来聊聊社交,虽然我做的是社交领域的产品,但是对于社交,我一直认为它是一个泛命题,社交无处不在,能否交友,不在于产品,关键在于人。很简单,要不然也不会在有了众多社交和相亲软件之后,还会出现各种被家长安排相亲的例子。
仔细来看,其实小城市的社交人群基数更大,社交圈子更集中,对于社交的渴望也更强。原因在于小城镇逐渐城市化,加上他们长久以来无法选择,只能使用qq和微信,根深蒂固的只有这两款产品。他们无法像大城市那样,可以随时体验新的社交产品,所以探探和陌陌其实并不是很受欢迎。相对来说,易于传播扩散的Gif快手和匿名吐槽的贴吧成了另一种主流。最主要就是这些人对于产品的接受度,还有产品对主要的用户人群是否有用。假如做一款针对于他们这个圈子的社交产品,确实对他们有用,他们肯定会用。
如果说从思想上的认知束缚已经被打破,那么假如在小城镇做互联网创业,最可能遇到的问题,我觉得就是拓荒过程了。大公司在一线城市业务已经开始饱和,继而转向小城市,而创业者则实属是拓荒,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才能开辟区域。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写的真实性不做深究,但是很值得一看。名字不记得,但是依稀记得写的是几个大城市的互联网从业者辞职回到三线城市创业,做高端私密社交,利用在家里的人脉关系,拉拢有车有收入的单身用户认证成为会员,然后逐步形成一个圈子,最后发展到其他县城,做成了一个一线城市以外的大型私密社交圈,利用赚到的钱,投资本地其他项目,形成了一个生态。形式就是先在一个县城试验,发现可行,再大量推向其他相似县城。
以上内容,纯属脑洞,无实际案例证明,是因为我还未曾想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想到了,不妨放手一搏,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番自己的事业。小程序不是出来了吗,如果可以,就尝试做一次最简单的MVP试验,万一成了呢。
最后,欢迎有想法的人一起探讨。
有个小小的请求,如果阅读之后,觉得写得不错,欢迎打赏或者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