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民国时最令人艳羡的眷侣,还得数张伯驹与潘素的旷世爱情。一个是风流倜傥的“民国四公子”之一,一个是沦落风尘却红透半边天的上海名妓,一切皆源于烟花柳巷里的一见钟情。
1915年,潘素出生于苏州,原名潘白琴,又名潘慧素,名门世家出身的千金小姐,祖上乃前清宰相潘世恩。书香门第,注重教育,在幼年的时候,母亲便聘请名师教她音乐、绘画,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笔上功夫也练的扎实。
十三岁是她的人生转折点,母亲去世,继母心胸狭窄而父亲是个纨绔子弟,没了亲娘的护佑,年幼的潘素被卖到了青楼。
面对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她却拾掇起自己时运不济的忧愁,竟铺展出另一番精彩的人生。
苹果日报社长董桥在那篇《永远的潘慧素》中描写三十年代的她: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耳坠子衬出温柔的民国风韵,流苏帐暖,春光婉转。
她是十里洋场的“潘妃”,虽游走花丛却钟灵毓秀不染半分俗气,想成为她的入幕之宾名流富商数不胜数,若不是在20岁那年遇到了张伯驹,想来她的名妓生涯也不会结束得那么早。
张伯驹也是出身豪门,玉树临风,其父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北洋军阀的元老,中国盐业银行的创办人。可他是个不羁脾性,不顾双亲反对,退出军界,厌倦功名。从此只谈风月,与读书、写字、唱戏、古玩相伴。
十里洋场一见潘素,当场便挥笔写写了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寥寥数语,便将潘素的容貌才情绘得细致,便是见惯了风月场面的她也倾了心。奈何当时潘素已和国民党中将臧卓谈婚论嫁,得知潘素与张伯驹的事后,勃然大怒将她囚禁,而他竟托朋友买通臧卓的兵,孤身劫了潘素,远走高飞。
婚后,张伯驹发现了潘素的绘画功底,不仅大加赞赏,还特意引荐让她拜名师朱德甫为师学习花鸟,后又陆续请汪孟舒、陶心如、祁景西、张孟嘉等各教所长,同时还让她跟夏仁虎学古文,这位夏仁虎,便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公公。可谓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张伯驹还带着潘素游历名山大川,寻找创作灵感,另外张家收藏的众多名画真迹更是她的学习范本,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李白的《上阳台帖》……,如此栽培之下,成就了后来的画家潘素。甚至有张大千评论:“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张伯驹成全了她不染尘埃的慧根,潘素便成全他的超逸脱俗的器宇。
张伯驹视金如土,犹爱收藏文物,如此败家行为,却得到了潘素的赞赏与支持,她变卖自己的首饰来成全他的名士风流。
有次张伯驹看上了一幅古画,要价不菲,可他如今早已没了“民国四公子”的贵气,为了以后生活,潘素犹豫没答应,他竟躺在地上耍无赖,最后潘素哭笑不得,还是拿了首饰让他换钱买画。遂了心意,他这才起身拍拍灰,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1946年,张伯驹变卖弓弦胡同李莲英的老宅,只为购买展子虔流于世间的《游春图》,捧着游春图,一家人喜滋滋的搬去了城外承泽园。
1952年,张伯驹将《游春图》连带着唐伯虎的画一起捐给了北京故宫,后来连承泽园也捐给了北京大学,一家人最后住在一所普通四合院。
1956年,夫妻俩又将全副家当换来的珍宝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一生的成全换来一生的珍惜。
相识相爱是缘分,而相伴一生却不易。有多少人等不到七年之痒便分道扬镳从此陌路。在很多人心中,当年他的风流不羁,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成了不负责任;她的善良质朴到头来成了木讷,比不过别人的风情。当曾经眼中的优点慢慢变成了互不欣赏,婚姻便成了战场,将穷尽一生的互相争斗。
所以,婚姻中每个女孩子身边有需要一个宽厚的男人扶助,而每个男人身后,也少不了一个宽容的女子的无声支持。
无论春风得意或是贫顿困厄,均相携而来。
1980年2月,张伯驹去世。
十年后,潘素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