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越强,做事越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即使是外在的物质世界,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能动之下,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似乎这样说,显得很唯心,但是人类的社会,不正是一个唯心的世界吗?一切唯物思想,难道不正是从唯心开始的吗?
说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王阳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回答得多经典,我倒觉得这段话非常有意蕴,至少它比“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高大上”有趣味一百倍。
一种普世积极的唯心思想,有什么不好的?鸡蛋好吃就行了,为什么非得去问下蛋的母鸡是谁?儒家道家佛教,哪一个不是以人的思想为中心的,哪一个不提倡修身养性?为什么要坐禅,为什么要克己复礼,为什么要修身养性?无非一点,人性都过于不完美了,需要修炼。但是纵观每个人的一生,谁不是都在与自我斗争?在我眼里的成功,是对自身完全的把控力,一切以自我意志为转移,那么何愁大事不成?
但是说得轻巧,做起难,这个道理谁都懂得。能怎么办?修炼呗!你不用在外寻求什么修身养性之法。王阳明说,“吾性知足,不假外求。”答案就是问题里面,你自身的问题就是你的答案。哪里用得着去问什么人?有时候你问别人,无非是想投机取巧,或者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同罢了。其实该怎么去做,你心里清楚!
经常听别人抱怨,我这个人经常丢三落四,粗心大意,该怎么办?听到这种类似的抱怨,我经常笑而不语,心想能怎么办,活该!明知道自己的问题存在,还在问别人怎么办?
我给她举了一个例子,你因为粗心大意,经常丢几块钱,所以你并没有放在心上,当你丢了几百,几千,甚至更多的时候,你就不用别人教你怎么改变毛病了。所有自身的缺陷,不想改变无非是不重视和无知。不重视是因为问题还不严重,所以改不改都无所谓了;无知是因为不知道那是问题,自我感觉良好,被问题所蒙蔽,一味在责怪外界。
王阳明为什么说“吾心即是理”?难道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一切动心乱性,皆是自我修为不够,向内反观,其实什么问题,你心里清清楚楚?但是你明知故犯,就是知行不一。所以王阳明又强调“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未知也!”当你明白一切问题都是自我的斗争,你就知道该怎么去完善自身了。不管是唯心也好,唯物也罢!但是我明白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不能满足人的七情六欲的,所谓欲壑难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的根源就在自身身上,欲望的念头断绝了,便没有难填的说法。但不是叫你做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你仍然可以积极地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人世的幸福。。
在多次讲学中,王阳明的弟子都对“心即理”有过疑问,在这个问题上,王阳明可能解释了很多次,他自己都解释烦了。所以有一次有弟子再问他时,他没有对“心即理”进行解释,而是说:“你们啊,问来问去的。你们从来没有问过,我提出这个法则的用意是什么?现在,我就要你们知道我的立言宗旨。我为什么要提‘心即理’呢,除了我经常解释的我们心中有无所不能的良知外,还有一个原因。从古到今,太多的人本心和表现出的外在的道理一分为二,这样就出现了许多让人备感伤痛的问题。比如春秋时期陆续出现的那五位霸主表面上宣传他们‘尊王攘夷’,实际上,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是想自己做老大,‘尊王攘夷’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道理。这就和他们内心的想法分道扬镳了。心就不是理。
“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寻求,这才是王道的真谛,亦是我立论的宗旨。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