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当读书,却读不正当书
如果说初中三年读书的目的是满足我的好奇心,也确实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那么接下来这三年,读书这件事于我而言就带有了更多的意义,它是我无聊时的消遣,是我生活里为数不多的色彩,是我了解世界的途径,也是我逃避的方式。或许很难理解,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如果给我我的高中三年定一个主基调,那么一定是叛逆。但是这里所说的叛逆不简单是家庭意义上的叛逆,带着更多的意义。
升入高中,失去了管束,我整个像撒了欢的兔子,别人的高中求知若渴,我的高中“求书若渴”。如果你问我最喜欢什么课,那么一定是化学课和英语课,至于原因。是因为化学老师和英语老师身体不好,不爱游走,可以精力专注的看书,不用分心防止gank。
那时候我有一个外号—“大毒枭”。是的,在大家都努力学习的高中,课外书被大家戏称为“精神毒品”,而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毒枭”。每当临近体育课和英语课,就会有那么几个人鬼鬼祟祟的在我的座位边来回踱步。“峰哥,进新货了吗?给我整点呗,不然一会上英语课刺挠的慌。”“懂规矩不?”“那必须的,被收就是我买的,跟你没关系!”“行,嘿嘿嘿,来自己挑吧!” 结果晚自习,班主任到班门口怒目而视:“刘某人到我办公室一趟!” 我他妈*******狗东西卖我******。同学们之间的义气这事,说不得,说少了没用,说多了显得小家子气。所以那时候的我当机立断———爷不做你生意了!再也别来找我借书了。几天后,班主任再次来到班门口,怒目而视:“刘某人来我办公室一趟!”前排某人像我投来心虚的目光,我走到他边上狠狠踹一脚她的椅子,妈的没一个靠得住的。
老班找我谈过很多次话,很多时候他其实都不用问就知道很多收的课外书就是我的。害,生意做大了也不好。“毒枭”这名算是在班里打响了。
由于我的抽屉成为了课外书的中转站,我的课外书资源自然丰厚。那么高中三年这么多节课,我都看了些什么书呢?我无法统计,也不想罗列,因为实在是太多太杂了。不如聊聊作者更好。
韩寒的黑色幽默,和对社会的讽刺。让我看到了更多人性的黑暗面。
江南的少年热血,和对爱情的另类理解。让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真正的冒险。
东野圭吾的治愈人心,和对细节的执着。让我相信世间美好和腐烂的共同存在。
村上春树的轻盈基调,连悲伤都是淡淡的,却挥之不去。
王小波的荒诞现实,让我陷入对一个时代的沉思。
卡勒德•胡赛尼的自我救赎,让我感叹于友情可以跨越阶级和家庭。
这些只是一部分,我看过太多优秀的作品,也带给我太多感动和感悟。当然也让我挨了太多次批评。但是我就是死性不改诶嘿嘿嘿。结果嘛,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我虽然读书读的多,但是我读的书考试它不考啊,这找谁说理去。
现在回想那时候的阅读,其实更像是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填满脑海,这样就不用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种烦心事,显得有些颓废。我看过那么多的书,有拙作也有传世经典。可唯独没弄明白——想要走出生活的泥潭,逃避是没有用的。
我曾经感慨,记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一段时间里没有对你很重要的人,你回忆起来,会发现那段记忆是很空白的。而对我来说,高中三年记忆的空白,我是用书中的一个个故事填充的。
在正当读书的时候,我沉迷于读不正当书。但是如果你问我后悔不后悔,我觉得我不后悔,因为否认自己的过去,是一件很low的事情,不是吗?
以上!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曾经在课堂上对着大本头傻笑过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