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岁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家长最能发挥影响力的时候。教育要趁早,家长们一定要抓紧13岁前这个关键期,尽最大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0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经有很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要弄明白。就是这样,他们才有了观察和探索世界的动力。在观察的过程中,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在这之中认识这个世界。
有人曾经做过统计,世界上的发明家除了认真刻苦学习之外,他们还都善于观察,而且奇思妙想。可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观察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意无意地摧毁了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的提问不耐烦,敷衍的回答,甚至大声的批评,认为孩子不切实际。当孩子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做一些很古怪或者有破坏性的行为时,很少家长能够去顺着根源寻找问题,而是批评。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就一点一点地被耗损,然后彻底消失。
牛顿研究苹果的时候,牛顿妈妈也没说“还不快去学习,看什么苹果,”,爱因斯坦学母鸡孵蛋的时候,他母亲也没笑他。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注意保护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观察世界。
面对孩子的提问时,无论是否无厘头,家长都要认真对待,不要总是觉得厌烦敷衍,这样会损害孩子的积极性,压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不用直接说出答案,试着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动脑找出答案。
02、帮助孩子认识学习的价值所在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孩子学有所成,就必须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很多时候,我们给灌输“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可是这类观点并不能长久地支撑孩子,或者并不足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好奇心上面也阐述过,是需要保护的!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胜任感和互助欲呢?
父母可以装作不懂的样子,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历史、生物等等的问题都可以,不知道再一起寻找答案。也可以鼓励孩子给弟弟妹妹们辅导功课。当孩子感觉自己是有价值,被需要的时候,就会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唤醒了好奇心、胜任感和互助欲这三种内在动机,孩子就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变得积极而主动。
03、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13岁之前,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探索自身潜能与兴趣的阶段。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一些家长不喜欢的爱好,比如孩子喜欢玩游戏,喜欢收集游戏卡等等。这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有的小朋友很喜欢玩游戏,也经常收集游戏卡。但是有些情景类的游戏,是存有故事环节的!在这其中还是可以学习到一些知识。凡事都需要合理的时间,只是需要控制恰当,良好的引导。
孩子的人生不是只有学习,也需要一些空白。在学习之外,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要把握好度。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这样和孩子之间的话题就会更多,亲子关系更亲密。
04、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
很多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误区:太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做一点儿家务,为了保护他们,我们总是擅自屏蔽掉外界“不纯净”的信息,挑拣最有营养、最精细的一部分喂养他们。喜欢灌满孩子的生活,让孩子的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感觉剥夺”,这个感觉在教育上同样合适。我们总是事无巨细地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限制了孩子主动品尝生活的滋味,限制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这会给他们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制造很多障碍,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可以让孩子多多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扫地、刷碗、洗菜、做简单的饭菜,这些家务活孩子完全可以胜任。家长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你不给他机会,他永远也不会做。
家长千万不要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危机四伏,允许并鼓励孩子多出去走走,接触真实的社会。让孩子自己做旅行计划,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在外地坐公交、购票坐地铁,让孩子去菜市场体验讨价还价,等等。不过,在孩子13岁之前,家长最好还是远远地跟着,确保他们的安全。
孩子最终会离开家长独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爱,最终应该是“分离”的目的。我们爱孩子,是让孩子独立成长,坚强面对未来的风雨,有能力解决遇见的问题,而不是留在我们身边,做一个三十岁还被喂饭的“巨婴”。
05、允许孩子表达不一样的意见
很多家长非常的专制,当孩子不同意、不履行的时候,就会认为孩子是在顶撞大人。家长们都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
我们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让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受损,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还破坏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以为父母并不了解他,不关心他。慢慢地,就不愿意再和父母沟通了。
父母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犯错或抵抗时,不要只是一味地责备,先问他为什么,允许他表达自己的看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包括他选择穿什么衣服,选择学什么兴趣班,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父母如果觉得不妥,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讨论,但不要过于强硬地要求和干涉。
不管讨论的结果如何,因为你尊重孩子的意见,爱护孩子心里的想法,这已经表示你尊重他,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沟通榜样。即使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也防止了争吵冲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