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纠正别人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对下面一小段的总结)
我们都讨厌被强迫。(先给定义)
即使我们知道他们是对的,对方是为我们好:牙膏为什么非得从中间挤?胡萝卜对身体好,可我就是不喜欢吃……(举例非常详细如挤牙膏,吃胡萝卜)
但是,我们也同样害怕被拒绝(有反转)【连起来就是我们都讨厌被强迫。但是,我们也同样害怕被拒绝。】
当别人不领情的时候,我们感到受伤和委屈: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不能洗了澡再玩手机呢?你可不可以为了我和你自己,把烟戒掉?
这样的场面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上演,让我们苦恼不已却又习以为常。(以上所有都在为下文的话做铺垫)
大多数人,都有喜欢纠正彼此的倾向,尤其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但事实上,对我们来说,很多“纠正”都是完全不必要的。
没有人愿意被说服。
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会让双方的分歧倍增。
当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时,逻辑和事实不再变得重要,情绪最终占了上风。
这导致了问题的扩大化,最终从观点层面,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击上:
"我怎么会认识了你?”"从来没见过你这种人".....
我们花光了力气,不仅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还带来了痛苦和敌对。
双方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进而导致了关系的疏离。
02为什么人们总是想纠正别人?“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人性上有一个弱点:因为注意力的有限,每个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有个实验,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快速交叉地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一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
结果是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注意”。
这让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行为和认知模式,一方面像自动驾驶一样省时省力,一方面却也带来了认知上的局限:
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进而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对的;
却紧盯着别人的缺点和漏洞,将对方的可取之处选择性屏蔽掉,认为别人错了。
因此,我们认为的不容置辩的事实,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实”。
当我们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他一直坚持的“愚蠢做法”,也是没有错的。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比的就是谁更有辩论技巧,谁的气势足、嗓门大、体力好。
有效沟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03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人更喜欢说服和控制别人
我们在家庭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常常碰见控制欲很强的一方。
一个严要求的妈妈,一个高标准的男友/女友。
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看起来咄咄逼人,主导了关系的支配。
但事实上,这些关系中看起来强势、施压的一方,其实依赖于弱势、承压的一方。
正是因为控制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他们会施加给对方很多的期待,期待别人的改变,来让自己心情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