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简周
漫画| 超人爸爸 西米
听说,趁暑期带孩子来清华北大游学的人,光进校门都要顶着三伏天的烈日,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队,有些人甚至凌晨3、4点就开始来排了。
「北京青年报」的报道说,因为参观太过火热,已经有黄牛在兜售“状元陪同参观游览清华北大”的业务了,要价每小时近200元,而且完全不愁“卖”。
又是一场家长们的莫名自嗨,估计没有哪个孩子会对这个环节心潮澎湃,回去后就“头悬梁锥刺股”,将来高考不入此门誓不罢休。
相反,好端端的一个暑假,恐怕这就是孩子们最糟糕的体验了。
不是说清华北大参观不得,带孩子来北京旅游,产生“顺道参观游览一下两所知名学府”的念头,太正常不过了。
可就像朝圣一样,排除万难也一定要把孩子往里送,就有些让人费解了。
关键是,还有人带着孩子在黄牛的带领下,“骗”过保安偷溜进校,更有甚者还领着孩子钻快递车,试图蒙混进入清华园,结果被当场识破,遭到拦截。
两所名校门口的满地垃圾更是辣眼睛,环卫师傅们也很无奈啊。
想让孩子一睹名校风采没错,可把这当成了目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切就都走了样了。
别的不说,我只想问,给孩子这样的行为示范,真的好吗?耗这么几个小时排无聊透顶的队,孩子就能离清华北大的目标更近一点吗?
说到底,这样的“教育意义”,都是父母们的自以为是,虚头巴脑得很。更不要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了。
表面上看,都是父母们希望“孩子能从小立下远大理想”的苦心,可实际上,真正有教育水平的父母,不太可能会热衷此道。
反而是一些喜欢盲目跟风的家长,平日里也容易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总是希望让外界来代替他们“教育”孩子。
想让孩子有理想、有目标,不是父母带着他游一圈名校就算是尽责了。父母真正的职责,是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协助他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我认识一个妈妈,去年,她女儿考上了北大,我问她秘诀何在,她只是笑笑,说,最花心思的功夫,她都下在了不起眼的地方。
她从没有跟女儿说过,你一定要奔着清华北大努力呀,也从不在女儿耳边絮叨,你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她会暗中留意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上小学时,有一阵子,她发现女儿做作业时老走神,很多父母在这个情境下,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可她没有。
她细心地留意到了这个情况,心平气和地跟女儿交流,发现原来是因为女儿上课时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所以在做作业时遇到了困难。
她没有对女儿进行说教——你要专心听讲呀,你要努力呀——而是每天帮女儿复习功课,并预习第二天的内容,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慢慢地,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她每次成功完成一道“难题”所感受到的成就感和喜悦,也让她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位妈妈从没有强迫女儿去做什么事情,无论是补习班还是兴趣班,但她也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用了很多心思,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坚持。
也许,父母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可真正的教育不该流于形式。
排几个小时队参观名校、想办法吃一顿“名校食堂餐”、跟状元合影沾沾“仙气”……
不知道父母们带着孩子做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这几项中,似乎没有哪一项,能够让孩子真正地更靠近名校。
与其殚精竭虑让孩子在形式上接近名校,不如父母自己静下心来研究学霸们的家庭教育模式。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本质,这远比在形式上做文章要更重要。
今年高考后,澎湃新闻曾做了一项针对全国高考状元们的调查,发现近90%的状元都是出自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他们会时常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虽然不一定跟父母“无话不谈”,但沟通都是很顺畅的。
在很多高考状元父母们的经验分享中,我们也很少听到他们会做那些流于形式的事情,大多是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开明且自由,还会给孩子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更多的自主权。
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父母本身既是孩子的起跑线,更是孩子的天花板。这不仅仅是说父母的身份地位,更多是指父母的观念和行动。
父母越是懂得教育,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善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能更有效地帮孩子解决实际困难,孩子越是容易出类拔萃。
同样,父母若目光短浅、迂腐专制,只知道盲目跟风,也会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当然,如果所有的父母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多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清华北大游学热”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疯狂了。
作者
简简周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 版权声明 -
壹父母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