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震惊!一个实习生竟然对我们做了这种事…
上周,我们终于大着胆子尝试聘用实习生,但没几天,我们就被抛弃了……
1
我们不是在找人做机械工作
自创立第一天起,帮瀛业务岗的招聘条件就比较严苛,尤其调整至16年中,除了本人这种死皮赖脸硬凑上去的,分析师和风控岗,只招资深离职法官。
别说实习生了,低年级律师连筛简历的环节都过不了。
也不知道是谁给我们的勇气…
如此运营数月之后,随着项目数量的急剧增加,我们琢磨了一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制定了实习生战略,特设初级分析师岗,专门负责材料梳理、案情概述,同时分担部分清晰项目的分析工作。
恕我直言,这真的是一件专业性很强、极其挑战耐性的事。
就问你,如何在文件名中标明文件性质及文件内容?
能否将30页的文件高压成300字?
这些丧心病狂的要求,都基于“吃透材料”。
至于如何吃透证据材料…
无数的资深律师写过教律师助理做人的干货。
对于我这种笨鸟来说,我建议咱们还是踏踏实实地从梳理材料开始。
多一个词、少一处签章…各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就像变轨的扳手,未必不能扭转局面。
也因此,立项的时候,我们会从客户处尽量索要最完整的材料,从来不怕多。
用证据组成的事实,才有价值。
那么,吃证据是一件很Low的事情吗?
区分文件→标注文件名→按时间排序(系统自带功能)→摘录文件要点→归纳事实→提取争议焦点→检索法律依据→撰写分析意见→一个不小心就出“判决”了…
这怎么会是一项不需要大脑、学不了东西的机械工作?!
我至今在做,我们至今在做。
或许是我比较蠢,反正我觉得和同岗的离职法官相比,自己还有很充足的提升空间。
2
团队作业不是独角戏
前手做得越好,后手效率越高
这个就略浅显了……
一件事,如果从头到尾只与自己有关,我甚至不介意把招标说明命名为《招驸马》。
但在团队作业中,如果我让后手的小伙伴们看到《招驸马》…估计会被揍吧……
越是流程上游,作业质量影响越广。
收手看胜负,但起手式摆得正不正,才是决定效率的关键。
利人方能利己。
不想展开,我自己体会,你不服也拿我没办法。
3
从初出牛犊不怕虎到举重若轻
有多长的路要走?
这其实是最让我们伤心的一点。
初中时候看的《棋魂》,唯有一个情节至今印象深刻:
年轻的棋手在一脚踏入专业的门槛之后,突然间,对弈棋产生了恐惧之心。
这世间各种游戏规则大都不难,但想玩儿精?岂是一日之功。
门外汉窥不见冰山,才敢轻言“容易”,知道这行水多深之后,才不会无知地妄自尊大。
真的猛士(比如我的各位邻居),看项目的速度是我的十倍、质量是我的二十倍,我说什么了吗?我哪里还好意思说什么呀!
你看一个重大疑难项目的关键情节、争议焦点、诉讼策略、成本预计和结果预判被他们云淡风轻地用三两句话就写出来,你会觉得这是艺术,然后呢?知道这背后有几千个案子的审判经验的累积吗?
坐在一群离职法官的中间,听他们每天为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轻则很有风度地讨论、重则面红耳赤地争吵,有一种诡异的幸福感…
会想着,以我的笨鸟资质…每天看项目、每天拆解典型判例、多参加项目研讨会、多列席风控委员会会议,没事掰扯些诡异设定、挑事儿地引战…长此以往,估计要个三五年就能赶超他们…了吧……
4
当然
我们也在反思
讲真,这次被实习生抛弃,是我们的锅。
我们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嘛!
比如,从入职的第一天开始就好好解释这个岗位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要求,而不是用放养的态度放任自流。
比如,用更多的实务指导、奇葩项目研讨会,让其深刻体会何谓“没有硝烟的内斗”并迅速投入战场。
比如,搭配相对固定的师父,而不是被各种各异的怪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折磨”,信息量太大!
比如,有小孩子的场合就收敛点儿,免得让人家误以为职场都是群魔乱舞…
比如,多给青年人点儿信心和信任,虽然我已经是中年人了…但毕竟我们也都曾年轻过!!!
所以你们快来吧!我们会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