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阅读后感”可以订阅哦
阅读后感——分享读书心得,一起收获成长。点击标题下蓝字“阅读后感”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阅读感悟。
作者:阅读后感·杨枇杷
用文字洞见生活的平凡,用文字感悟文学的深邃。
01
记得第一次读到李娟的文字便给我清淡又宁静的印象。那个句子是这样写的: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我终于读完了《冬牧场》这本书,有机会走进这个我不曾了解也无法想象的世界。
一尘不染的湛蓝天空笼罩着白茫茫的雪,白茫茫的雪守护着一望无际的荒野。
无比渺小的牧人就生活在这片家园,这个叫冬牧场的荒野上。李娟用她朴素的笔调记录下跟随哈萨克游牧人家居麻一家一起迁徙的一个冬天。
迁徙的日子十分难熬。不分昼夜在温度计都无法测量的温度下艰难的跋涉、用天然原始的材料——羊粪来亲手建造他们的家——冬窝子、唯一的食物来源——冬宰和唯一的水源——雪水以及丝毫不殆的放牧,这些在我看来简直是对人类身体和意志的极限挑战。
但也许在这茫茫的荒野中最具挑战性的不是生存技能,而是如何面对时刻包围着的孤独。书中处处透露着孤独,因为那样的生活大多数时间与孤独为伴。
02
她写到羊群晚归的傍晚,一次次爬上沙丘向东方张望,昏暗迷蒙的视野里,当羊群最终出现在前方——“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晓得他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她写到在等待羊群的间隙里,她与19岁的加玛一起坐在没有点灯的窝子中,无人说话的黑暗中,加玛唱起歌来,唱出的旋律婉转又惆怅,旁边炉火闪烁着,映在她脸庞上,“青春多美好,再无人看到。”
她写到自己一个人在荒野中慢慢地赶羊,“单独的一个人,赶着羊群走在单独的月光之下,翻过最后一道沙丘,前方是单独的夕阳。”
在这个好像被世界遗忘的地方,羊是孤独的,马是孤独的,牧人是孤独的,一切都是孤独的。也正是这种孤独,磨练了哈萨克民族坚定的意志和超强的忍耐力,仿佛这孤独,天生的是他们的一部分。
在这片荒野上,最能感受到人的渺小与伟大。渺小,是因为身处浩瀚阔大的苍穹之中,人是那么得卑微如烟尘,绝不会有征服世界的妄想,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伟大,是因为少了温室多了风霜,每个人都用尽全部的气力去生活,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也能把单调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03
但这静默的世界不是只有孤独,李娟也并没有把所有的笔墨用在描写无边无尽的孤独上,她的描写,快乐、调皮、幽默要远比孤独多得多。也许冬牧场的生活本就单调,所以更要有心去感受趣味。
而李娟则将这种趣味用有节制又调皮的手法表达了出来。比如说她写冬牧场条件简陋恶劣,“在牧场上运营拉客的车,统统都是黑车,车况之恶劣,能震惊所有的城里人……可就是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如果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碰到一辆的话,简直让人想要……想要……想要放鞭炮!
——是的,只有鞭炮,只有我们汉族人的这个玩意,只有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噼里啪啦’瞎咋呼的猛劲才能准确表达此种激动!”几个感叹号,几个对比,再加上近乎口语的表达,就能让我感受到她的欣喜若狂溢于言表。
物以稀为贵,也正是在这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才会对任何馈赠都充满感激之情,才会对人情和事物无比珍惜。这种小幽默在此种静默的世界不仅仅让人感到有趣,而且让人感到格外得珍贵。
我觉得,在那里让人不发疯而努力骄傲又倔强地生活下去的,除了能感到饥饿的肚子外,就是这种带给人温暖和快乐的小幽默。
▽
这本书中不仅有弥漫着的孤独和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一个沉重的思考,那便是游牧民族的未来。传说中的牧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充分的和谐与富饶,而现实却更多是荒凉、寂寞和无助,牧人们的生活充满“不停的地出发,不停地告别”,青春、财富、爱情和梦想,全都默默无声。
但这样的生活也不会存在太久,由于政府对过度放牧的控制和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改善政策,游牧民族正迈向舒适的定居生活。但也正如书中牧人那句含糊不清的话“定居当然是好事儿,但哈萨克完了”,也许这就是游牧民族汉化的过程,他们既向往安定的生活,又担忧这本是马背上迁徙的民族就这样慢慢丢了自己的属性。
牧场和牧人日渐微薄的命运该走向何方呢?
这就是《冬牧场》呈现的那个静默的世界,有孤独,有欢乐,也有沉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