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一首歌,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为依据,单靠歌师记忆口头传唱,得以唱诵千年?
什么样的一群人,在什么样的场合,为什么要唱这首歌,而且是三天三夜,昼夜不停?
一次出差去贵阳,拜访阳明祠时,无意中遇见了一个摄影作品展,名为《寻找祖灵之路》,照片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对这个主题很好奇,为其驻足停留,细细观赏。
此时,便能够简单地回答一下开头的几个问题了:这是一首名为《亚鲁王》的英雄史诗之歌,被麻山苗族的歌师们口口相传,唱诵千年。是这样一群被称为“歌师”的人,几千年来在传承着这样的史诗。
我们都知道苗族“信鬼好巫”歌师呢其实就是巫师。人们相信,他们能穿越时空,与天地沟通,与祖先交流,与鬼神对话。
苗族观念中,人死并非结束了生命,而是将在另外一个世界重新与祖先相聚,继续生产与生活,由这种根深蒂固生死观的影响,歌师便开始主持仪式,帮助亡灵回归故里与先祖相聚,也是这个主题《寻找祖灵之路》中想要展示的,这种仪式化为一种葬礼民俗沿袭下来,正因如此,史诗《亚鲁王》才得以代代传承至今,难能可贵地以活态的形式,依旧与麻山苗族的生产生活,持续发生着关联。
《亚鲁王》是怎样一部史诗呢?
它描述的是苗族首领亚鲁王的成长、创业、征战、迁徙的一系列故事。从“造天造地”“造人”“造山造丘陵”“赶山平地”“造太阳月亮”“造唢呐铜鼓”“射日月”“上天取五谷”“上天取火种”“与雷公斗争”“洪水朝天”“两兄妹治人烟”等创世神话,到苗族12个分支迁入麻山的历史及后代的创业、迁徙、落户的历程,就是一部苗族发展史。
没有文字记载的麻山苗族的历史,却通过代代口口相传,被保存了下来。
正是通过对于这些历史的描述,才得以告诉亡灵: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来这里……
有人用一生在回答这样三个问题,哲学家用一生在研究这三个问题,对人生终极意义进行不断探寻,而对于苗族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死后到哪里去了,以及如何才能回到祖先的故土,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麻山苗族的人们,虽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却依然抱着希望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今后依然能够找到一条死后回归故里与祖先相聚的线路。这些都是他们生的信念和信仰,并且不断从中汲取生的勇气和力量。
如今还在传唱的歌师们,大部分已经老了,画面中是虽然苍老,却目光坚毅的歌师,虽然他们中很多人是文盲,但是,他们就是信仰的化身,文明的见证者,伟大的传承人,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为族人找回心的归宿,得到生的勇气与死的安宁。
1939年,22岁学苗族的《古歌》,在寨子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她到场,
1935年,27岁学唱《亚鲁王》至今,唱诵和组织仪式一千多次
1944年,老支书、苗王、枪王、歌师,是当地苗寨最具影响力的人
这样的史诗在苗寨的三千名歌师的口中存活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歌师们劳作结束之后,在屋后,在田间,在山洞,在旷野的月光下,苦练唱诵的画面。
歌师们身穿长袍,头戴斗笠,手执长剑,面对亡灵,充满了敬畏肃穆,这是信仰的力量,是人之为人的神圣。
一代代的人,不停地生活,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在这人世间长大、生活奋斗、然后衰老、死去、回归自然,每个人都将成为历史,他所经历的也将成为历史,有些会被铭记,有些会随着岁月消失不见。
麻山苗族的人们,从古至今,历经了无数次葬礼,人们反复聆听代代的歌师们在唱诵《亚鲁王》,这样一次又次地重复,民族的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下来,民族的凝聚力也得以形成,民族之所以成为了民族,人之所以成为了人。
PS:看着一位位逐渐老去的歌者,不免担心这样的文化没有人继续传承,然而庆幸的是,这些精神宝藏,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经引起了社会学者的重视,他们也在想尽办法加以留存与保护,所以,必定会不断传承下去,继续讲述人类的历史,述说你我的故事,让人们获得生的力量,为生命赋予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