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经常回忆从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老了。也许我已经慢慢老了。不禁又想起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今天想聊一下我们那时候的苦日子。
说是苦日子,只是想比现在。如果拿当时的日子,与再向前比,那就是在富窝里了。记得小时候,没有什么零食。一日三餐,吃的是咸菜嘎达。哪一天能炒个青菜,吃个豆腐,买个豆芽,就是改善生活了,不啻于现在的海参鲍鱼。哪家连续买两次青菜,不会受人羡慕,是遭人耻笑的:这家人家不会过日子。再就是油是好东西,谁家把咸菜嘎达切成丝,拿油拌一下,是上等生活。小孩儿正餐不吃饭,就等过后掰半馒头,拿手掏个窝儿,放点盐吧,灌满油,掰小块馒头蘸着吃。吃到最后,两手蘸满油是一种荣幸,可以炫耀的,吃完没心没肺的乱跑,感觉到的只有幸福。每当这个时候,爷爷都是充满幸福的自言自语,看吧,大白馒头抱着随便吃,这小孩子从小都在蜜罐里。
再有印象最深的是送粥米,哪家添孙子了,要好好招待客人的。谁家酒席扎实是倍有面子的,最后一道菜必须是大肉的。去做客,拿的是鸡蛋,红糖,米,挂面。主人家早早找人帮忙收礼,哪家主人人缘好,收的鸡蛋红糖多。主人家人缘不好,多收些挂面面条。娘家人就看拿的鸡蛋多少,来判断是不是叫面儿。鸡蛋少了,女儿会受委屈,多少年抬不起头。抬大礼盒,装100个鸡蛋,走路都仰着头。
酒席也是提前想好让谁陪客的,陪客人德高望重,能说会道,会办事。到处被人拉去陪客,到处可以吃东西。老婆孩子毛都捞不到,但是可以跟着长面子!小孩子能蹭上一顿,是做梦都能笑醒的事。就算能在客人走后,吃上剩菜的,也必是与主人家沾亲带故。总之一句话,只要那家娶媳妇,送粥米,都是大家的狂欢节,最能体现自己面子的时刻。
再大一点记忆最深的就是收麦子。提起收麦,免不了地排车、镰刀、打麦场、扬场锨、铩耙、大排杈、大石滚儿。黄腾腾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叔大伯们早已摩拳擦掌,拿起磨好的镰刀,弯腰抢收麦子。收成再好,只要没进仓,就不保险儿。哪年运气不好,来场暴雨,接着连阴天,农民们死的心都有了。所以好天抓紧时间,与老天竞争。一麦忙三秋,官家小姐也下楼。
这时候,谁家收成好,谁家干活儿是把好手,都在此时体现了。平时闹矛盾的,两口子吵架的,这会都没空了,走路都要跑起来。这会也没人在乎丑俊儿,直起腰喘口气的空儿,展现的都是黑老包。
大路上,兄弟两个青壮劳力拉着装满麦子儿地排车儿,要避让父子俩一大一小的,父子俩要避让老头老太夫妻档的,这是不成文的公德。
麦子拉到打麦场,雇来一拖拉机头,屁股上帯一石滚。按时间收费,开车快的都是实在人,有限的时间内多转几圈,主人家高兴。抓紧少有的可以休息一下的机会,坐边上等着麦粒用石滚压下来。老爷们儿闲不住,各种收边儿,这样防止压不到的地方。大风来了,扬场(用木锨把麦粒撒起来,让风把麦克吹开)省力气。就怕风小不正,打圈儿,这时拼的是男劳力的技术。
记得一次收一天麦子累的身体软的像棉花,大晚上天气不好,半夜里被老爸逼着垛麦垛。一阵阵劳累无力感来袭,心里一味打怵。走半路,老爸奢侈的去小卖部拿瓶啤酒,又伸手递我一小点的玻璃瓶儿。打开喝嘴里辣辣的,长这么大才知道可乐是什么滋味。多少年过去了,只记得累,再有就是那瓶可乐。
那时候的人,干活全靠手里的原始工具。越累越高兴,凡是在大喊今个真累的,都是在炫耀自家收成好。每当这时,爷爷都在感慨,怪不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一家垛都比原来以生产队的垛大。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人,已经无法体验当时的生活了。累,没心没肺的快乐着!
现在的我,正如当年的爷爷在感慨生活,时光飞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