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人对仪式感真是越来越重视了,六一的歌声还在耳畔萦绕,朋友圈里又有棕香飘来。
端午是个很特别的节日,又处于初夏与仲夏交汇区,过了端午节,就是芒种了,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就要开始了。
其实,许多的节日,也就是这些年才变得清晰起来,童年时代,几乎只知芒种,不知端午。
这两天的清晨,常常听到有布谷鸟的叫声,这是麦熟的标志,“不谷,不谷”。
和一般鸟儿叽叽喳喳的啁啾声不同,布谷鸟的叫声哀婉而有节律,一字一顿,象是在诉说着什么。正是因为与众不同的表述方式,又名杜鹃的布谷鸟,才有了更多的,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的民间传说。
端午还属初夏,进入芒种就是仲夏了。仲夏以后,人体开始进入休眠状态,真可谓“夏日炎炎正可眠”。特别是对于我辈这般不耐热的体质,如果不想借助于空调和风扇,还是是挺难熬的。
端午节,学习几首古人的端午诗词应应景,也附庸风雅一下下。
一、宋 张耒 《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节,无疑永远是以悼念爱国主人诗人屈原为主题的。今天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赛龙舟,吃棕子,也都是纪念先人的一种方式。所以,在端午节,人们相互致意安康,却不以快乐祝福,是用其道理的。
张耒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大文豪苏轼既是师徒,又是朋友,两人之间常有诗词唱和,也深受苏轼的赏识与关爱。
二、宋.苏轼 《浣溪沙.端午》
苏轼有一首《浣溪沙.端午》,其内容却不似学生张耒的题材博大,据有人推测,是写给侍女朝云的,很有些小儿女情长。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据说在古时,端午节有浴兰汤、彩线缠绕臂弯,小符挂发鬟的风俗。小符,可能是一种平安符,有辟邪的作用。
擅写大江东去的东坡先生,婉约起来,也是相当的婉约。
三、唐.文秀 《端午》
唐代昭宗时期的僧人文秀,也留下了一首写端午的七绝诗,内容与张耒的端午诗相似,也是缅怀屈原的。
唐.文秀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真臣冤。
这首绝句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就是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怀念,怎样避免象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才是最重要的。